半史三国:三国之局巅峰之战

刘备·曹操


汉中可东出襄樊、西抵陇右,是兵家必争之战略枢纽。顾祖禹在《读史方兴纪要》中言道,“汉中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春秋以来属楚,故楚为最强,秦不能难也……”

故曹操趁孙、刘争夺荆州之机,先入汉中,以图后计。

参《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年(215)三月,公西征张鲁……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秋七月,公至阳平……夜袭而入南郑……”


刘备闻听曹军兵入巴郡,则匆忙与孙权讲和,划界湘水,率军回返西川。《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与郃等战於瓦口,破郃等,郃收兵还南郑。先主亦还成都。”

张郃退走,张飞遂收复巴山以南。

曹操占据汉中后,刘晔曾言“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待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然曹操并未采纳。



然则刘备唯有占据汉中,方能有效阻断由关中穿越秦岭的诸条路线,保证成都平原不受曹军袭扰。

黄权即曾云,‘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且「汉中形胜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

得之可上震关中、下慑襄樊。

刘备若想兴复汉室、北伐曹操,汉中之地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参《三国志·法正传》载,“建安二十二年(217),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

果被刘晔言中,两年后刘备在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下,率军兵犯汉中。


据《三国志·杨阜传》载,‘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遣张飞、马超等从沮道趣下辩,而氐雷定等七部万余落反应之……’

武都、下辨北连秦陇、南通巴蜀、东接汉中,扼三地之要冲,实为「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刘备入武都、屯下辨,旨在切断陇西与汉中之联系,阻止曹军沿祁山道之增援。以护刘备主力侧翼,避免被曹军前后夹击。

同时,马超则以羌氐之威望,轻易策动氐族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


曹操则遣曹洪、曹休、曹真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

建安二十三年(218),张飞屯固山,假意断曹军后路,却被曹休识破,导致吴兰被杀,张飞退走。但雷定率领氐族万人,却是有效地牵制了曹军在下辨之主力。



而刘备由白水关出发,参《三国志·徐晃传》载,刘备过关城先是分兵北上,‘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却被徐晃所破。

依清·乾隆《昭化县志》载,马鸣阁位于治北五十里,白水之岸。但白水位于广汉北境,如此刘备岂非是在截断自家粮道。且依曹操闻所言「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


而能够启到「断绝外内」之作用,应在陈仓道一线。

因为如果切断陈仓道,则曹军唯有褒斜道、子午道可通汉中。但不同的是,二道直通汉中郡内,如此刘备连断祁山道、陈仓道,可尽保后路畅通无虞。而「略阳」位于陈仓道中段,沿嘉陵江南下直通石牛道。

「马鸣阁道」当在略阳东南附近的险要之处。


刘备则沿石牛道一路东进至阳平关下,与渊、郃等相拒……

阳平关,上抵陈仓、下通金牛,可北通秦陇、西控川蜀。其南依天荡山、北临定军山,互为犄角,实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天下之至险。刘备得之,「上可倾覆寇敌,尊将王室;中可蚕食雍、凉,开扩土地;下可固守要害,为持久计……」



然参《武帝纪》中,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以及《三国志·张鲁传》引注《魏名臣奏载·董昭表》中「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之语。以地形推之,阳平关应位于汉中西北,依山筑寨,绵延山岭数公里,并非单一城关。

同时张郃屯于广石,与阳平关互为犄角,协防阳平关北侧。致使刘备欲攻阳关,必先克广石。


据《三国志·张郃传》所载,“刘备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夜急攻屯兵广石之张郃。然张郃率亲兵搏战,备终不能克。”刘备面对如此铜关铁道,终是兵力不济。

唯有暂缓攻击,急书诸葛亮增兵支援,至此双方对峙一年有余……



建安二十四年(219)春,刘备改变策略,表面继续攻击张郃「走马岭」之营堡,却暗中以奇兵绕道,南渡沔水(汉江),深入敌后,成功袭占定军山西侧之制高点。

刘备此举虽极具风险,却亦绝处逢生,魏蜀攻守互换。

夏侯渊、张郃唯有回军阳平关内,与刘备对峙于定军山麓。


依《三国志·夏侯渊传》所载,‘夏侯渊于山麓作营,修鹿角作围以阻碍刘备,夏侯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

刘备则趁夜火烧夏侯渊营鹿角,以声东击西之计急袭东围之张郃。夏侯渊恐东围有失,分兵相助。见夏侯渊中计,刘备即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终大破渊军。斩夏侯渊于定军山下。


夏侯渊是否黄忠手刃,史书并未明言,抑或是死于乱军之中。

《三国演义》之黄忠计夺天荡山纯属虚构。天荡山与定军山相对,与阳平关互成犄角,刘备唯有攻破阳平关,方有可能夺取天荡山。然刘备如能占据天荡山,则无需冒险深入敌后,夺取定军山。

且汉中之战的谋主是法正,诸葛亮留守成都,并未参与此役。



夏侯渊战死,曹军惶恐不安,无力抵抗蜀军进攻,故连夜撤往汉水北岸。众将则推张郃暂为军主,以安军心。张郃遂退还驻守阳平关,抵御阳平关外蜀将高详的猛烈攻击。

而渊司马郭淮,则屯兵汉水北岸,以对阵刘备的进兵,防止刘备对阳平关的双面夹击。

参《三国志·郭淮传》载,诸将皆欲「依汉水结阵以拒之」。然郭淮认为「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刘备见之,果疑不渡,而给予了曹军舒缓之机。


曹操则以长安曹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一路兵进,依《三国志·曹真传》载,破刘备别将高详于阳平,以解阳平关之困。三月,曹操率领大军由褒斜道抵达汉中地界,进驻阳平关。

曹真则受命与张郃等人回军武都,与曹洪会合而退还陈仓,以保证道路畅通

而刘备于山上扎营,占据险要,固守不战,欲举全州之力与曹操相抗,誓要夺取汉中……



参《三国志·管宁传》中载,‘建安二十三年(218),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狼等遂南附关羽……’

又《武帝纪》引注《曹瞒传》中载,‘时南阳闲苦繇役,宛守将侯音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由此可见,汉中之争曹军后勤的物资供应,对于民众十分沉重。


且参《三国志·张既传》载,‘曹操曾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又迁武都,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后杜袭亦陆续由汉中迁民八万余人。

而今汉中又久攻不下。故对曹操而言,方有「鸡肋」之说。

至于杨修死后曹操再战蜀军,被魏延射掉门牙,仅是小说之言。而庞德则是屯兵樊城与关羽相持,亦不可能出现在汉中救援曹操。



最终,曹操选择撤军,刘备则陆续攻占,汉中东部的西城、上庸、房陵三郡。势力贯通荆、益二州。

可见,刘备得汉川却与诸葛亮无关,其疑兵之计、背水破敌,均不见于史。秋七月,刘备称汉中王。汉中争夺战,从建安二十二年(217)至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持续了将近两年之久。

以刘备击退曹操,夺取汉中而告终。同时,亦成就刘备一生之顶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