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当下的我们早已抛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了,但是让孩子变得更好的意愿从来都没有停止。
宝贝刚学会爬就开始辗转于各早教班;
呀呀学语了英语启蒙可不能错过;
幼儿园标配画画、钢琴、舞蹈各种才艺班;
育儿书籍买一堆,朋友圈各种育儿推文收藏起来慢慢看;
这些无一不表达着我们愿意倾其所有,让孩子可以有更好的未来。育儿,没有唯一正确的打开方式,那些错误的也不那么显而易见,唯一清晰的是他将去往比你更广阔的世界。
那么,你,就是一个参照物。
你给他眼下可见的,
是一个井口?
还是一棵眺望树?
1
别让无知的爱变成伤害
正在构思文章的时候瞄了一眼京虎子粉丝群里,有妈妈爆料说:小区里散步遇到一个老人带孙子,很自豪的说他家孙子吃的米糊全是自己去配的,各种谷物、加一瓶钙片,再加一些滋补的中药,全部一起打成粉,吃的时候煮熟,营养全面、又防止生病,比买的米粉好太多,贵一点也值得。
简直,惊爆我。
这样的米粉里满满都是奶奶的爱,可是这爱给孩子的却是害。
当你没有知识可以分辨你给他吃的食物是有益身体的还是有害身体的,你的爱要从何谈起呢?我们都知道什么叫好心办坏事。所以,当我们升级做了父母,一定要先读读关于孩子的使用说明书,找到靠谱的育儿知识,之前我的文章《靠谱的育儿知识哪里找》,大家出门左转可以看到。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时代,想要获取这些最权威的知识,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当然、会用百度,不代表你就知道怎么获取正确的信息,这里还有如何辨别信息这一重要技能)。不要再让那些50、60年代的婆婆妈妈的偏方和育儿经验统治你智慧得到脑袋,请你想象一下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自身个体经验、村口各家媳妇茶余饭后的各种听闻。当然不能完全否认经验,但是我们更应该相信的是在科学方法论支撑下的知识。
你完全有能力也必然有责任为孩子找到靠谱的育儿知识,第6版的《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当当一下分分钟送到家,微博上各种医生大v任你关注,微信公众号各大V亦天天推文。只要你有分辨能力,找到科学的系统的育儿知识真的不是什么难事。
可是如果你不具备这样的知识,爱就可能变成伤害,而且你完全都不自知。
2
有没有想过:孩子想要什么样的妈妈?
有天,我跟儿子在读英文绘本,我妈突然她如果现在实在是没精力,她很想学英文。
不开玩笑,我真心为我有这样的妈妈感到自豪。
我组建的“科普妈妈帮“群里,我妈就是其中一员,他对于这些对她来说是“颠覆性“的科普知识从来没有抵触,也从来不说那“你们小时候怎样怎样不好好的吗”?有一次我还听到她在楼下跟别的老太太说,我们要跟着年轻人的步子走,她们现在知识比我们多。
相对那些钢铁般捍卫她们的老偏方的婆婆妈妈们,我妈已经完成了她的认知升级。
我为我有这样的妈妈感到自豪,她爱美、乐于学习、具有远见。
妈妈爱孩子,为孩子付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甚至都不能作为区别人和动物的标识,“虎毒不食子、舐犊情深”不都说明这是动物的本性吗?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伟大的。****这完全不能成为我们自己变懒变丑变胖的借口,想象一个孩子想要一个怎样的妈妈,你就会找到答案。
他们想要的应该是每天喷着香水穿漂亮裙子的妈妈;
他们想要的应该是谈吐优雅、品味不、凡思想丰富的妈妈;
他们想要的应该是能跟他们讨论喜欢的音乐而不表示质疑的妈妈;
他们想要是应该是终身都在学习从不放弃自己的妈妈;
或者你的孩子不是这样想的,那么,可能他已经被你同化。
3
孩子,完全不需要你放弃自己去爱他
你和孩子从一开始就是各自独立的个人,你要走你的路,他要走他的路,有时你们会在路上携手前行,有时你们会分道扬镳。
很多时候一些言论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
因为生了孩子,身材变形了;
(拜托,就算不生孩子,地心引力也会让你各种下垂)
因为生了孩子,家里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乱;
(想想,生孩子之前你是一个坚定的断舍离主义者吗?)
因为生了孩子,没时间学习;
(讲真,你生孩子之前都学了什么)
事实就是:不是因为生了孩子让你变成现在这样,而是生了孩子让这些问题被放大了,或者是生了孩子让你找到了为自己开脱的借口。
因为,孩子完全不需要你放弃自己去爱他。
我的科普妈妈帮里的小帮手们,哪个不是带娃、读书、学英文、健身样样开挂,我关注的那些微信公号达人妈妈哪个不是对娃的生病吃药、吃饭睡觉、阅读游戏了如指掌,也并不影响自己做自媒体事业,简书上@发奋的草莓、@周小白补习班不是一样妈妈,照样天天上班、日日码字,时间管理、知识管理一个没拉下。
没有爱是要以放弃自己为前提的。
4
更好的自己,才是更有说服力的教育
孩子放学回家首要任务是写作业,而你的任务是看电视玩手机。你给他无形的的概念是学习是学生的任务,大人是不需要学习的。你并没有营造出学习是一种自然的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基本能力,更别说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乐趣了。
孩子见玩具就要,你会说这个玩具你不是有吗?还买?家里玩具都快堆成山了!拜托,想想你买了多少件条纹T?衣柜都快要爆了,可是你还是把今天打折的衣服打包回来了;你自己做不到断舍离,却要求孩子跟欲望做无条件的抗争,现实吗?
我想到了高晓松显赫家庭背景:
爷爷高景德: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电机工程专家、电机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外公 张维:深圳大学的创办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双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 学院外籍院士,中国著名力学家、教育家;
外婆陆士嘉:著名流体力学家,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中国籍留学生、博士生、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的筹建人之一,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
爸爸高立人:清华大学教授;
妈妈张克群:著名的建筑学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
舅舅张克潜: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
这样的家世背景阴谋论者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家庭,孩子上清华还不跟玩儿一样啊l”,可是我们更应该想象一下,这样的家庭,他们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什么的三观、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而这些对于高晓松今天的人格构建起到了怎样的影响?还是这样的显赫家庭只带来上清华可以走后门,或者是一大堆钱,那个更重要?
如果你说话不是靠吼,讨论不是靠吵;如果你每天KEEP,克制饮食,保持体形;如果你每日读书,学习英文;如果你心怀梦想,计划着人生;如果你每日进步、坚持不懈;
孩子不需要你空洞的道理,就可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人生。
5
你能为孩子的未来想象多少种可能?
到了我们这一代,更多的父母会把孩子的意愿放在第一位,我们也更愿意让孩子有更多元化的视角,可是我们每天三点一线、吃着同样的饭、在自己的小圈圈里以同样的方式聊着天。
我们迟钝甚至麻木的感知世界的变化,按照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我们无法真正理解“世界是平的”到底是怎样的状态,我们不知道未来孩子面对的工业4.0是什么样的时代,我们不清楚互联网带来的加速迭代到底有多快,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供孩子去做的职业到底有多么的丰富,各种剧烈的变化正在摧毁着我们的三观,可是我们走得太慢,甚至都要被抛弃了。
我们能为孩子的未来想象到多少种可能呢?或者他可以做一个像贝尔那样去冒险;或者他希望做个奇葩钟表匠?或者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旅行然后写游记,或者他做个海豚训练师,或者他每天宅在家里打游戏,或者他去到大理开旅馆。
吴晓波送女儿去温哥华上高中,但是一年后的一次聊天中,女儿说想当歌手,她跟吴晓波聊了自己对唱片业的想法,仅是这一次谈话,吴晓波为女儿办理了退学手续,让女儿回国学唱歌。我觉得现在90%的父母都无法心甘情愿的做到这样真正以孩子的意愿为意愿。这背后折射的是父母这个生活的理解、眼界的宽度、看问题的角度、对人性的看法、对未来的判断...
孩子的未来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在怎样给他描述这个世界。
走出你的小圈圈,去拥抱更多可能,终其一生走在前行的路上,做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