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日
中午12点多,妻子发来消息。
“他情绪很差,这次没考好,有些自卑。回家安慰一下儿子吧,我看着很心疼。”
“你晚上过来吗?”
我本计划晚上和孟主任打球,现在不得不推迟,因为儿子的情绪问题排第一。
下午五点。我打开妻子发来的文件。果然,儿子的这次月考,好几个学科爆了红线,都退到了倒数几名。
”他中午睡觉的时候,来找我,我说考不好很正常,放平心态,看哪里错了,改就行。”
“你说的很好啊,心平气和。”
“他说自己考不上彩虹版了。”
“你怎么和他谈?” 妻子问我
我怎么和儿子谈?
其实我没有想好谈什么。我倒是想不谈,等他主动找我的时候,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再回应。不然,我的话肯定还是那一套:改错啊,学习方法啊,规划时间啊,诸如此类。每次成绩出来,儿子的情绪波动很大。这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有压力是好事情,压力一大就不是好事情了。
我准备好了。你听!
如果儿子找我说考彩虹版,我就说,其实彩虹版是你的一个大目标、不是你一定要得到的东西。目标实现与否取决于很多事情。比如我的目标是当班长,如果竞选上了,那是我准备的充足,发挥的好,得到大家认可。如果我没有当上,没有实现这个目标,是有可能的,我可以选择另外一个目标。
如果儿子找我说学习不好,自己笨,我就说,其实,你已经感觉到了,学习是不容易的,你要花时间,动脑子,这是关键。花时间,要劳逸结合,不能死熬。动脑子,要总结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实不相瞒,到了今天,我学英语还是用的土办法,两个字,死记硬背。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回家路上,他们讨论李荣浩的歌《麻雀》,我也觉得很好听,跟着哼几句。我不问,他不说,都像没事人一样。
儿子告诉弟弟,最近又喜欢听林俊杰的歌了。他拿手机读那首歌的创作背景,初恋的女孩坐的飞机失事了,他写歌怀念她。
回到家,画风变了。
儿子告诉姥姥,我妈就是嫉妒虫,看人家好就想让我好。他在抱怨妈妈,还是在通过向姥姥诉苦寻找情绪出口?一般而言,在家里,大声熊妈妈的只有姥姥了。这种心理安慰很奇怪,也很有趣。你熊我,我就告诉你妈妈,让你妈妈熊你。哈哈。
一句话激起了妻子的内心怒火,不想熊你,你还觉得自己考得好来!于是,脸拉下来,用语言做子弹,胖胖胖,连开三枪。
第二日
早上,六点50分。一起下楼。
我嗓子疼,差点忍不住地说,儿子,你要学会对自己负责。
看着他突突突地,下楼,我把话咽回去了。
“爹再见。”
“再见。”
最近,他不喊爸妈,喊爹娘,让家很有乡土气息。
30分钟之前。
儿子坐在沙发上写入团申请书。沙发上软,他坐着舒服一些。
我扭头看了几眼,说,字体很清秀呀。哎,你看,这个字抄错了。
他直着脖子说,我没抄错。
我一看手机屏幕上那个范本,果然,人家写错了。他原版照抄,的确抄对了。
“你改过来吧。”
“根本没人看,不改了。”
昨晚11点10分,他喊着腰快断了,坐了一天累死了,可以是物理作业还有一些,申请书还没有写。
他问我,可以趴在沙发上写吗,我说,当然可以了。
写了几分钟,眼皮就打架了,被我赶回床睡觉。
早起后,儿子觉得自己不舒服,说有发烧的感觉,连续测体温三次,都是36度多,很正常。
儿子一边抄申请书,一边说,都怨某某同学,他太自私了,病没好就来上学,传染了我。
看到大表弟刷牙,他又说,那个谁谁,一嘴臭味,臭鸡蛋味,难闻死了。
此刻,我坐在他身边剥鸡蛋,他扭头说一句,就是这个味儿。
哈哈,我赶紧离开了。
六点35分。
儿子吃早饭。妈妈忙乎着冲好了药水,端过来,呼呼呼地吹凉一些,要亲手喂儿子喝,儿子也理所当然地探着脑袋,咕咚咕咚地喝。我在一边看着,撇嘴。心说,多大的孩子了,还喂。
啊呀,什么味儿,儿子咧嘴吸气。
妈妈说,这是预防用的。你总是怨别人,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感冒,怨我不给你板蓝根吃,你考不好,怨我说你,你怎么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呢?我看你是态度有问题。
最后又来了一句,父母都欠你什么呀,一脸无奈。
我是旁观者,一是嗓子疼,不想说话,二是听母子俩的对话,不知道如何回应,很难在中间插一杠子。你听,他们一来一去的对话中,对立情绪和亲情温暖并存,很难截然分开,前一分钟是爱,后一分钟变成了怨,啪地一声摔门而去,几分钟过后,再次完美复合。变化之快,融合之快,让我措不及防。
对于青春期的大男孩,14岁的儿子的情绪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这不仅仅表现在儿子身上,侄子,还有儿子的同学,大都这样。情绪的波动周期是什么?在乎什么,就在什么上面波动。
我也试图回想自己14岁时的样子。那个时候,父母并不关注我想什么,只过问我的学习成绩,因为打电子游戏被老妈追到游戏机厅,回家被罚跪外加一顿扫帚把,老妈实施体罚,外加责骂,“不好好上学,人家农业社有地种,你要饭都找不到门”,这样的职业前培训是我经常听到的。老爸呢,估计在一旁熟视无睹。老爸也实施过“撕书”处罚,把我在被窝里偷看的封神演义“车裂”了。
其实,我还鼓励儿子,你看,你还挺善解人意的啊,人缘不错嘛。好朋友某某因为和妈妈吵架,一生气不来学校参加月考了。你喊他吃牛排,试图“拉他一把”。上周拉人家出火坑,这周自己又掉进去了。虽然化学这次成绩不高,但是这几次外出辅导,给你带来了很多学校里面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化学是很有趣的啊。
你看,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家庭中的样子。
在济南参加活动时,鹿老师的总结发言里的一段话让我触动很深,“和其他的研究领域不一样,你研究物理化学可以和生活完全不搭边,可是家庭教育不一样,因为家庭教育是活出来的,你说的就是你做的,如果你说了却做不到,你应该说,这个道理很好,但是我没有做到,这才让人敬佩。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一方面强调父亲的责任,同时却把五个子女送到国家养育院,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读不进去,卢梭在《爱弥儿》里只告诉你一些很好的道理,他却没有做到,让你去做。书可以读读,却不可将卢梭作为精神的邻居。”
每当妻子生气说我是伪专家的时候,虽然有些哭笑不得,更多的时候,我会告诉她,其实我是一个小学生,第一次做父亲和研究如何做父亲,可以相互促进,但是我绝对没有化解孩子成长问题的一招灵、一招鲜,我要用一辈子来活家庭教育这件事,不是书本和讲座可以让我立刻变的“包治家庭百病”。
无论是学校教育里的教学相长原则,还是庭里的亲子成长理念,我坚信,只有共成长,你要尽量走到孩子前面,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情,如果青春期孩子还揽在怀里,处处让他听你的,按照你说的做,不做他的人生教练,不用心态平和教他或示范,希望他在我们的训斥下成为一个理性的人,恐怕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