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心灵的鲜活
下午抽空在脉脉上回复了一些好友申请,看到自己在去年写的一首诗,突然有一种奇妙的贯通感,似乎去年一年的历程都以极快的速度在心中回放。我抓住了一种感触,是一种轻灵的,微妙的,又略带温暖的飘忽感,这让我的心灵很舒服,似乎被某种美好洗涤了一遍,眼神也一时间更加清澈。
我联想到,为什么有的人你跟他乍一接触,就明显感觉到这个人木讷迟钝缺乏生气;有的人则圆滑世故,难以信任;而我接触过的一些高手,牛人们,多数时候第一面的感受并没有那么咄咄逼人,有的反而是一种谦和温润,但是你一触碰他的眼神,就似乎自己的心思所想就已经全然被他看穿。
为什么有的人年岁已老,缺依然缺乏一种交谈的深度和生活的阅历;而又有一些人,年纪虽轻,却似乎见解独到,一身锐气;为什么有些人在一个行业已待了十年,却依然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经历,一片清淡乏善可陈?又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在短短3年间,一路晋升直达高层?我想或许这跟人与人之间的背景和出身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也绝对离不开本人的努力。
而这所谓本人的努力,其实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唯一可以掌控的部分。
我想说,保持心灵的鲜活,其实是一切努力的起点。人不能只靠物质和利益驱动,不能只靠生存的本能驱动;人作为高等动物,其关键之一就是诗和远方。
我所说的保持心灵的鲜活,是始终保持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始终保持一种敏感。这种敏感可能让我们很容易受伤,很容易产生痛苦;但也正是这种敏感,让我们比普通人能够更加清晰细腻地注意到生活的细节,让我们比普通人有着更多更丰富的心灵活动,更能创造并发现生活中真善美的细节。
不要小看这种敏感,所谓的洞察力和穿透力,根源建立在观察上,主要通过观察提取周围环境的信息,而一个心思细腻心灵敏感的人捕捉也提取到的信息绝对比心灵大条甚至心如死灰的人要庞大地多!如果辅之以长期坚持记录和反思的习惯,不出三年,高下立判。可能一个心灵鲜活的人在同样的三年里,获取和积累的对生活场景的记忆,对情感的积淀,对人心的理解比那些对生活漠不关心,只知道挥霍不懂反思,只注重身体享受的俗人要多好几倍。假如我们把时间维度拉长到10年,20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两者的差距到底能有多大?!
最近王总好几次夸我悟性好,我欣喜之余,反思自己的习惯,我发现其实所谓的悟性好无非是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我懂得记录,我每周甚至每周都会有大量的文字记录,如果到今年年底一盘点,我写作的文字量我预计绝对不会低于一年50万字,甚至过100万;第二,我懂得谦卑和反思,我总是习惯控制自己的心态和位势,以学习的态度,务实认真的作风对待经手的工作,并且定期进行总结。如果把我从入职和君以来,关于个人成长的总结和体会规整一下,完全可以做一本如何从一个菜鸟成长为主力咨询师的实操版本说明书;第三,我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个庞大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体系,我的思维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都具备一定的空间,并且为未来新知识的容纳储备了位置。我在其他文章里面说过,三观就是一个人的“桶底”,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对人生的追求直接决定人的价值判断,这当然也决定了人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我对自己的三观经过很多次的修正,去年专门写了“三观重构”的文章,基本上给我的整个理解能力确定了一个框架和边界。
人的可塑性是无限大的,可惜绝大多数人并不愿意主动地掌控自己的可塑性,而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意见,父母的意见,工作的要求,被动地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甚至是自我的评价权利都一并交给了外界,自己反而成了一个人生的旁观者,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你说这难道不可悲吗?依我看,一个人生活过的落魄潦倒,甚至靠乞求和施舍度日,四处负债,漫无目的,人生绝望,这样糟糕的人生状态从根本上讲他自己本身要负主要责任!
人正如一颗颗种子,从天上洒落,或许着落的地方有好有坏,有的长在肥沃富裕的地方,有的长在悬崖峭壁,这是注定好的。但是一旦发芽生根了,能长多高,能扎多深,能结多少果子难道不是靠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吗?!
水滴石穿!唯有经年累月的坚持,唯有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才能低消、磨灭、破碎一切阻挡的事物!哪儿有一件能够产生利益,创造价值的事情是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呢?!这世界上唯一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只有死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