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3.1-3.3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起季氏时说:“他用天子规制的舞蹈阵容在自己家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事他们不敢做呢?”
解读:1、中国从古就非常讲究礼仪规制。一佾为八个人排成一列。相应规格为:士:两列(16人);卿大夫:四列(32人);诸侯:六列(48人);国君:八列(64人)。而鲁国季氏居然用天子规制的舞蹈阵容,让孔子非常恼怒。由此,说出了沿用千年的名句:“是可忍孰不可忍”。只不过这句话的原译并非是说:这件事都能被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被容忍呢。
“是可忍孰不可忍”原译是:这事都可以忍心去做,那还有什么是不能忍心去做呢。这也表现出孔子对于季氏僭越行为愤怒的指责。
2、《三字经》开头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从这就可以看出,古代先贤们都都认为人的本性善良,我们内心当中也都有一个向善的力量。
那人之所以人会去做坏事,就是因为那些外在的东西,如:利益、地位、面子等“战胜”了内心深处向善的力量,忍住了善良的心,从而去做了坏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告诉我们要多做善事、好事,即使很小的一件都是好的;而不能纵容做坏事,哪怕是很小的坏事,都不能去做。人要控制好自己内心的欲望,不能让欲望和私心阻碍了心里本来的善良。
更不能有超出礼仪的事情,尤其是对长辈和领导。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
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掌握鲁国实权的三桓)在家族的祭祖仪式结束时,居然演唱天子撤祭时才使用的《雍》。孔子说:“歌词中有‘诸侯辅助,天子肃穆’这样的内容,这怎能在三家的庙堂里唱呢?”
解读:这句就是孔子对于三家撤祭时演唱天子撤祭才能使用的《雍》的不满。也借用了歌词的一句话来讽刺三家的僭越行为。也表现出孔子对于此情此景的无奈。
这句话依然是孔子对于三家僭越之举的批判。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不仁的人也就是一个麻木的人,对他来说礼法有何用?音乐有何用?”
解读:这句话是对上两句的总结。
1、孔子认为“礼乐”是用来教育大家的,是一个辅助的过程,仁心才是本质。
2、“仁”是一种柔软活泼的状态,发自内心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将会变得僵硬麻木,则对“礼乐”没有感觉。而是把“礼乐”当成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并没有真正的体会“礼乐”背后所要表达的意义。这纯属浪费“礼乐”。
总结:凡事都要有规章制度、礼法章程。如果超出就是僭越、就是违规违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法是对思想道德的约束,规章制度是用法律对行为的约束。人不能为所欲为,保持一颗善良之心,行所行之事,不超出礼法规章制度,社会才能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