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货币的通流②
1)价格变动
一方卖,一方买,诸商品,依照它们的价格,可被视为与某想象的货币量相等。商品界流通过程所必要的流通手段量,已经由商品价格的总额规定了。货币不过把商品价格总额所观念地表现的金的总额,实在地表现出来。
但我们会看到一个现象,若是金的价格跌落,那么商品的价格就会比例地升高;金的价值升高,那么商品价格就会比例地跌落。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总额高了或低了,流通货币额也须同样地高或跌。
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发货币流通手段量的变化。在这场合,这种变化当然是由货币本身引起的,但指得不是货币的流通手段的机能,而是货币的价值尺度的机能。通俗得说就是,商品价格变贵了,不是因为有更多的金银,当做流通手段,而是因为作为价值尺度的金银的价值跌落了。只不过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当价值尺度的价值跌落时(也可以是升高),大部分别的商品的价值量计,依然会价值尺度的幻想的旧的价值,继续到一个颇长的时期。而在资产阶级社会未大发展的地方,情形更加如此。但是价值关系中,一种商品会影响别种商品,令商品的金价格或银价格,渐渐恢复由商品价值规定的比例,到后来一切商品价值,才都依照货币金属的新价值来评计。只不过这个平均化过程,每每伴以贵金属的不绝的增加。
(原因是价值尺度的价值变动,而流通手段量是一个受影响的结果,价值尺度是第一位的)
(错误的想法“商品价格腾贵,是因为已有更多的金银,当做流通手段”,再深入想了一下价值尺度和受影响的流通手段量,感觉是好像明白,又好像没完全明白〒_〒)
(是不是说,先要有确定的价值,才能流通,有了商品量,流通手段量才有。而不是,有了流通手段量,就会按照这个量出现商品量。或者是按照本节最后“依据幻想,商品价格定于流通手段量,流通手段量又定于国内现存的货币材料量。这幻想的首创者,把这个幻想建筑在一个背理的假设上。即,在加入流通过程之际,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
2)货币流通速度
假如有ABCD4种商品,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是2镑,则现实的价格总额为8镑。也就是说,合计必须有8镑货币在流通界。但假若这四种商品是依次序发生形态变化,卖掉A商品的得到2镑货币,去买了B商品,卖掉B商品得到的2镑直接买了C商品,卖掉C商品的2镑直接买了D商品,那么,2镑货币已经足够使这4种商品得到流通,实现了8镑的效果。那么在流通过程的一定期间内:
商品价格总额/同名称货币的流通次数=充作流通手段的货币量(8÷4=2)
货币量×每一枚货币平均的流通速度=待实现的价格总额。所以,货币流通次数增加,则流通货币量减少;货币流通次数减少,则流通货币量增加。
3)流通商品量
在一定时期内充作流通手段的货币总量,其中一方视流通商品界的价值总额而定,而商品价格总额又视各种商品的价格,且视各种商品的数量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