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上大学以来,一次又一次加深我对“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说,读书更显得尤为重要,它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虽然在物质上,很难给我们带来实际的收益,可它在精神上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是不能简单用物质来衡量的。越来越觉得自己渴望去读更多的书来慰藉我的心灵,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被书中的内容所触动,那一瞬间的共鸣,那一瞬间的感动,总觉得应该将它记录下来,不管是什么时候来看,都有新的体验,它将是我们永远宝贵的财富。在这里我将把我最近所读的书中有所触动的点写下来。首先最近读的最多的书是张爱玲的,因为是碎片时间阅读,所以多读的是中短篇作品,只完整读了《半生缘》这部长篇小说,《小团圆》在写读书报告时也还没有读完。《半生缘》这部小说,刚开始看的时候,其实我是没有很大的触动的,在1—6段,讲的是曼桢曼璐姐妹以及家里的情况和世钧的情况,此外就是曼桢和世钧的恋爱过程,很平淡,直到看到第七段的末尾,曼璐脑海中冒出的打自己妹妹主意来讨好自己丈夫的想法时,心跳频率增快,才惊觉自己已经进入到小说中,和曼桢的命运发展已经融为一体了,不自觉在为曼桢的命运发展而紧张,或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在你不自知的情况下,早已用语言把你牢牢和作品捆绑在一起。我曾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说的是“说说自己的专业让你最喜欢或最骄傲的一点。”这个帖子下面第二条评论高达1.4万点赞,就是写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博主写的什么我记不清了,但是下面有一条评论留言我却记得很清楚:“你突然发现四年什么都没学会,只学会了为他人泪流满面。”虽然我不太认同她的说法,但是她表达的感受却戳中了我的内心,我为曼桢所遭受的苦难呐喊,为错过的世钧和曼桢惋惜流泪,这大概就是文学的力量,它让我们与书中的人物感同身受,这就是文学带给我们的情感上的冲击。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人性,曼璐刚开始若不是为了养活一大家子,她就不用去出卖自己的身体,刚开始对妹妹也很好,也没有什么怨言,结婚时也想着要让丈夫养活她们一大家子,而最终因为自己不孕不育怕丈夫抛弃自己而将妹妹亲手送给自己的丈夫,又瞒着世钧,断送了他们的幸福,囚禁她直到生下孩子,在姐姐真的亲手设计陷害妹妹时,不禁打了个寒颤,感慨人性的复杂,同时也思考在推动人性转变的因素是什么,在这推动曼璐的大概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理念。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这种悲剧尤为明显,不管是在旧家庭中的白流苏,还是“红玫瑰”娇蕊,“白玫瑰”烟鹂,亦或是为爱放弃任务的王佳芝,或是家庭没落的葛薇龙,张爱玲作品里的女性几乎都活在各自的悲剧中。《伤逝》中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写出了他和子君不顾封建势力在一起,组建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不久涓生失业,他们迫于生计活着,子君陷入家务,他们的爱情被消磨,涓生甚至认为是子君阻碍了他的事业,最终子君还是回到了那个封建家庭中,最终死去。他们都是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五四式新青年,但子君依靠涓生而生活,没有女性自己的经济来源,也是其思想局限。她和涓生实际上形成了对比,她在得到涓生的爱之后就安于现状,也不再进行思想上的革新,而涓生却不沉溺于家庭和爱情,而是积极向社会寻求生活,发奋写译著和小说,这是他们之间的不同,也反映出不同程度的思想解放。同时在涓生对待子君中可以窥见一些人性的复杂,涓生刚开始察觉到不喜欢子君时,不想和她说,反而觉得子君拖累了他的事业,但是却说子君离开他之后可以毫无顾忌做事,他为自己自私而又虚伪所找的借口。同时其中所说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导致子君死亡的背后又藏着什么推动力呢。
近期读张爱玲有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断断续续历用半个月的碎片时间读完了张爱玲的《半生缘》,放下书本,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的大概内容是:姐姐曼璐因...
- 零零散散读完了张爱玲的《半生缘》,感慨万千。人生也不过如此,无论当初怎样花前月下也好,海誓山盟也罢,最后只能变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