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是到了青春期才形成的问题,而是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
小明作为家里的独生子,从很小时候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周围大人都以他为中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把他当“小皇帝”,对他高度聚焦。把他的事情当做头等大事,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真应了那句话:一切为了孩子。
这使得小明在家里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看到自己喜欢的好玩意儿,无论多贵,小明都要求父母必须给买到手,否则就大哭大闹,搞得家里鸡犬不宁。父母疼爱孩子舍不得打骂,于是都尽量满足他。。
随着小明的慢慢长大,家长们逐渐发现孩子不会换位思考,想问题做事情往往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比如吃饭时餐桌上有好吃的菜品,小明都是把菜挪到自己跟前先吃好,即使家里有客人拜访也毫无顾忌,这很多时候让父母很难堪。
小明在学校里也没消停过,他喜欢玩恶作剧,给同学乱起绰号,上课时调皮捣蛋,经常挨老师批。老师找他谈话讲道理,他甚至有时对老师出言不逊,所以成了老师们一直头疼的混世魔王、问题学生。
今年小明开始上高二了,跟同学一起上课时候总喜欢发出一些怪声、叫声,不自觉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影响了课堂纪律和他人听课学习。导致大家都很不喜欢他,不愿意跟他一起上课。老师找他多次谈话和喊家长沟通,结果都于事无补。他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
2)不会换位思考、不会察言观色他人的那种生存感受是既定的。
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因为他从小在家里这种待遇就享受惯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在认知方面和人格基础上面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型人格。孩子在2-5岁时候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那是因为认知水平还没达到。到了青春期还这样,意味着人格就没有发育好。一旦到了高中阶段,人格完全固化了的时候,就非常棘手麻烦。
他需要感受到他是他那个环境里的中心人物或者最重要人物的感觉。如果感觉不到,他会抓狂、恐慌和烦躁等,以致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由于不会换位思考,不能感受他人的感受,他自然就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
这样他的人际关系也就自然不会太好。 这样的孩子当然不会体谅家长, 要求你必须办到的事情,不会站在你的角度考虑这件事怎么难办。如果你没做或者做不到,不肯为他的利益奔波。这种不愉快自然让这个孩子感觉到家里人对他不满,他反而会更愤怒的。负面情绪会不断释放出来,导致经常跟家人起冲突的。
3)涉及到人格的问题,是最顽固、最基础的问题。
家长通常不具备解决这种问题的能力,如果具备,孩子也不会形成这样的性格。
如果一个像小明这样的孩子情况比较严重的话,家长还是得去专业老师那边寻求心理辅导,对他的认知做一些挑战 帮他去感受别人的感受。
在这漫长的辅导过程中,让孩子去理解到他不能够让自己什么想要的都必须得到,什么情况下自己都必须最重要。他必须理解这种需要不正常在哪里。孩子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逐渐地感受他人的感受。当然通过专业辅导这种程度只能有所减弱,想要彻底改变他可能已经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