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P2P情报局
文 |八戒
小时候过年,初一早晨天蒙蒙亮,就和小伙伴们结伴去村里挨家挨户拜年。运气好了,会拿到一些压岁钱,以一毛、五毛为主,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给几颗糖果打发了。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愿意嘴甜地叫着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说着早就练习好的新春贺词。
但是现在,几乎没有小孩再会为了那微不足道的压岁钱,以及甜到发齁的便宜糖果走街串巷,而压岁钱似乎也成了一个人情往来的工具。
给小孩子多少压岁钱,其实不是什么难决定的事,因为亲戚朋友之间总会有一个“参考标准”,看对方给了多少钱,再结合自己的经济实力,稍作调整就好了。但是给家里的长辈多少“压岁钱”,就很难斟酌了。
年前,跟高中好友吃了个饭,平时工作忙,又不在一个地方,也就回家的时候才能见见面。她说,她现在越来越不想回家了,在她父母的眼里,辛苦供她上了大学,现在工作了就是该到“回报”他们的时候了。
她家是农村的,父亲在工地上干活,母亲在家务农,偶尔也去工地上做做饭,当小工补贴家用。她的大部分同学上完初中就不上了,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还是一本,也就是她父母认为的那种坐办公室轻松挣大钱的。
而事实上,她大学学了一个冷门的专业,毕业之后工作并不好找,毕业一年频繁换工作,近一年才慢慢稳定下来。去年回家的时候,给了家里1万块,那也是她省吃俭用存下来的,却被父母指责自私。大年初三,还借着走亲戚的名义,骗她去相亲,其实她有男朋友,大学就在一起了,不过她父母嫌她男朋友家庭条件不好。
今年,她拿回家两万,却依然被指责不孝,话怼话,母亲还跟她算账,要求她把供她读书的钱都还回来。她今年和男朋友起早贪黑的工作,确实存了一点钱,可是两边家里都指望不上,只能靠自己,面对高涨的房价,这些都是杯水车薪。她跟父母解释,却被父母定义为“倒贴”,在农村,男方买房,出彩礼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她给我说,她其实挺心寒的。
不过后来她又叹口气接着给我说,她也能理解父母的想法,两个人劳苦了一辈子,节俭惯了,就算给了钱也就是攒着,无非是为了“面子”二字,想在过年的时候在亲戚面前有炫耀的资本。其实一直以来,她父母一直要求她在老家县城里买房,但是她不会回县城住,而且县城的房子也没有增值可能,谈不上是好的投资品,但她父母不听这些,只认为在县城上买套房,他们脸上有光。
除夕
快乐
其实好友的父母并不是坏,他们之间的矛盾之源也不是过年给的钱多钱少,只是观念上的差异。大多数农村的父母,孩子就是他们唯一的作品和成就感,他们这一代,想要的是安安稳稳,作为某种角色活一生,在各个时间节点,求学、工作、买房、结婚生子......而80、90后有自己的追求,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实大多数父母都是能体谅年轻人在外的不容易,我一学妹去年过年发了一条微博,她说工作第一年过年回家给父母买了很多礼物,但父母又用压岁钱的名义还了回来,本来想告诉父母自己长大了,没想到在父母心里自己永远是个孩子。
我一同事也是,刚刚工作的时候每年还会给父母钱,后来发现父母舍不得花,都给她存着,她就不给钱了,直接看父母需要什么就直接买回去。
在外漂泊的“游子”给父母压岁钱,其实一来是想弥补不能陪伴在父母左右的遗憾,虽然陪伴是不能用金钱代替的,但也是无奈之举;二来是想向父母表明自己在外面过得还不错,让她们不要担心。
给小朋友的压岁钱,正在变成压力钱,但是给父母的压岁钱,依然秉承着传统的意义,意在期盼老人长寿。所以给多少,只要“量力而行”即可。
而且压岁钱的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红包,还可以给父母买礼物,比如过春节的新衣,补充营养的膳食,都是很好的选择。
其实,人越老越像小孩,要的幸福也越来越简单,你给的,在他们眼里都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