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之所以打开这本书的我,是因为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之所以打开这篇文章的你,我想应该也是同样的原因。
那么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的我们,到底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处理好身边的杂事,如何处理好工作,如何有时间陪伴家人,如何有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做到人又松弛身心又快乐?
这本书,给了我想要的答案。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我是听的微信听书,听完感觉有所收获,但是收获不大,于是就将其搁置了,毕竟没解决我的问题,也就算不上什么好书。
但是近日,自己依旧深陷在生活工作无法平衡的时间混乱之中,只想能够有本书,快快地拯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之前读了无限多的时间管理类的书籍,小妙招也学了不少,但是自己的时间依旧管理得一塌糊涂。
这几日我反复读了《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后,也有些收获,只是行动起来依旧迷茫,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然后我就又鬼使神差地打开了这本《哪有没时间这回事》,想再认真地读一读,我知道读书永远比听书管用,还是希望在这里得到拯救。
结果用了一天的时间读书加摘录,将它完成。然后我就在想,这是我曾经听过的那本书吗?为什么感觉大不相同。
后来思索,还是当时听就只是听,根本没有去思考,不知道书本的整个设计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只是听听而已。而精读则更多地加入个人思考,才觉得更加震撼人心。
读完感觉收获满满,主要是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去做了。我甚至边读就边行动起来了,这套方法是很适合我的,我又结合了前两天看的《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有些地方他们的观点是相通的,所以相互糅合之后明确了自己的行动方向。
接下来我会先说一下本书涉及的名词,然后再说自己的收获和要采取的行动。
名词:
三个清单:时间段清单,碎片清单,每日任务清单
专时专用:做什么就想什么,非做这想那
早起:说到、叫醒、做到
无趣不起床
列睡前清单
重新整理碎片清单
天平:计划,执行
不同任务间切换自如
分心,加入碎片清单
自律帮记录的意义:提高专注和效率
坚持的重要条件:打卡记录,小红花的力量
碎片化日志:事件,感受反思改进、成长收获、日程安排、特定领域
学会预计时间:大于25小于60分钟
3个清单每天频繁回顾,打卡和日志每周回顾
行为发生的六要素: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身心状态
收获:
1、早起
对身体好,可以获得整块的不被干扰的时间,使工作更高效,只是把时间整体往前移动,并没有占用休息时间,用早起倒逼早睡。
促使早起最好的方法,双闹钟法。第一个闹钟定在自己准备起床的时间点的前三分钟,距离近声音轻柔。第二个闹钟定在要起床的时间点,距离远声音大到震耳欲聋,足以吵醒所有家人。
前期,早起可做任何事,哪怕是打游戏看电影画画听故事,目的促进早起。早起养成习惯后,可根据个人需求,适当安排需要完成的任务。
2、如何做到早睡
方法一,早起倒逼早睡。起得早到点就有困意,前期需要慢慢适应。
方法二,启用睡前流程:洗澡,陪家人聊天,听音乐,简单做第二日计划,运动或冥想,读书,上床,入睡……每个人可按自己情况,时间和内容自行安排,但是流程必须要走。这个方法非常实用,一套程序走下来,让自己的身体感知自己要睡觉了,要严格执行这个流程,流程走完自有困意,目的是为身体健康、为倒逼早起。
切记:洗澡最好放在睡前1-1.5小时进行,睡前10分钟洗澡,会让人越来越清醒,导致难以入眠!
3、列三个清单:一定要列出来,清晰可见,才不会觉得内心纷乱。
时间段清单:大家经常用的,几点几分要做什么的任务清单,根本无法完成,我们需要的是某个时间段,我能做哪些事情。
比如:早起4-7点读书写作,7-9点早餐家务,9-11点读书写作做视频,11-13:30午餐陪娃小憩,13:30-16:20读书写字做视频,16:20-20:30晚餐陪娃
然后再事无巨细地把每个时间段要做的事情列一列,这样一个时间段结束后,就不用再耗费心力去想下个时间段该做什么,直接看本子即可。我比较喜欢这种方式。
比如:早餐时间段,七点去洗菜,炒菜,同时提醒孩子刷牙洗脸换衣服喝水,陪孩子吃早餐,提醒孩子准备上学物品,送孩子去上学,顺便买菜拿快递,回来后洗衣服整理家务。
也可以这一个时间段完成之后,再列下一个时间段的清单,一个时间段一个时间段地罗列,自己觉得怎样列方便就怎样列。随后可与每日任务清单相结合使用,使任务更清晰明了。下文会提及每日任务清单。
碎片清单:就是你所想到的,需要你去做的事情,都把它记录在碎片清单里。又称随手记。
比如:读刘亮程,帮孩子选一首儿歌,写一篇《哪有没时间这回事》的读后感,买菜,给孩子买本子,打印文件,公众号配图,晚上帮孩子剪指甲……只要自己能想到的就往上面写,随时随地,想起来就写,可以用手机代办,也可以记在本子上,看自己方便。哪怕只是一个想法,简单记录,自己能看懂即可,很多成就就是在这片刻的记录中产生的。
每日任务清单:把碎片清单里的任务,选入每日任务清单。方法为:不做的以后做的现在做的都不做考虑,排期做请人做怎么做的列入每日清单,清单可随时列随时调整,并为他们预测完成时间。
4、每日清单任务完不成怎么办
这是我遇到最大的问题,经常就是列了计划完不成,这里作者给出了计划完不成的原因,并给出了详细的解决办法。作者给出的方法详细得当,让我眼前一亮,我终于找到自己计划完不成的症结所在了。
完不成计划是计划的问题,任务清单必须包含有效思考:我经常是读书超时,写文章超时,做视频超时,主要就是计划不够详细,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
作者将计划和执行比作天平的两端,执行任务太重,那肯定是计划做的不到位。
就比如写文章并发表这件事:我只写了下午更新公众号,却没想到我要更新文章的前提,是要先完成这本书的阅读,这就无形中多出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早已经导致我任务的无法达成,还有读书后的文章构思,抒写,排版,配图,哪个不需要时间,而我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这是造成我任务无法完成的最主要的原因。
作者的解决办法就是,每日清单上任务完成时间必须是经过详细评估的,详细到每一个细节用时几分钟。详细到读什么书,怎么读,大概读哪部分内容;写什么文章,文章大致内容,书写方法是什么。越详细越好,并评估每一项小任务需要耗费多长时间,这样才能准确地预计所耗费的时长,计划才不会只成为摆设。
而在尝试期的我们,很多情况下根本不知道自己做某项任务需要多长时间,那么前期就先用记录时间的方法,记录每项任务耗时多少,后期才能准确地评估时间。
预留时间过长,也会导致浪费时间。10分钟可完成的事情,自己却因为没有详细思考,给出了20分钟的预留时间,这就导致工作拖拉,无形中将工作时间线拉长,导致浪费时间,所以计划一定要详细而具体。
切记专时专用。做什么事想什么事,不可做着这件事想着那件事,陪孩子就是专门陪孩子,游玩就是专门游玩,不可陪孩子时想着工作,每件事情都给它们做好预留时间,不需要做着这想着那。结果两项都做不好。
5、打卡记录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给自己正向的激励,我们可以做回小学生,给自己小小的奖励,哪怕只是一朵小红花,任务的60%完成就算好习惯养成合格。
这里还要提醒朋友们,首先找到自己想要养成的习惯,比如:早起,读书,微笑,赞美他人,做运动……并打卡记录完成情况。以此激励自己,并在养成习惯的道路上不断改进。
6、碎片化日志
写日志可以记录事件,感受反思,成长成就,日程安排,特殊领域等。对我而言收获最大的就是每日的反思和改进措施,除此之外记录每日收获,也可以看得见自己的成长。
56均可用“自律帮”APP实现,是作者自己研发的,我还没有使用过,个人暂时习惯使用本子,所以不做贸然推荐,大家可以前去使用体验。
7、分心怎么办
我们每个人都会分心,当我们分心时,将分心出现的事件,能立刻完成的就立刻去完成,能以后完成的就计入碎片清单,继续自己手中的工作。
8、计时器的好处
做每项任务,都可以用上计时器。
仪式感:开始时间让我们集中精力,结束时间给我们成就感。时间定在25-60分钟为宜。
9、将“不做……”换成“我要做……”
我不能翘二郎腿,改为:我要将身体坐直,两腿放平,离开靠背。
我不能玩手机,改为:我要将手机放在一米外的位置,屏幕向下,并调成静音。
我不能命令他人,改为:需要他人做什么时,我要使用“请你……”
做法:
可能大家读起来觉得很繁琐,其实做起来还是很实操好用的,这是我读过的时间管理类书籍里最顺应人性的一本了。因为各个方法在实操的过程都是可以自己做出调整的。
我现在有3个本子,一盒便签条,一个定时器,一个反思日记簿
1随手记:即碎片清单,写所有想到并想做的事。积攒太多时,可重新整理,会更加清晰明了。感觉随手记是我的宝藏,是我的未来,里面全是希望。
2每日计划清单:每天的任务+预估完成的时间、工作、生活、事无巨细
3时间段清单:每个时间段的任务清晰可见
4便签贴纸:每天的重要事项(主要是工作内容),写便签,贴在电脑上,完成一个撕下一个,很有成绩感。这个方法是其他书本学到的,但是可以配合这本书的方法一起使用。
5工具:定时器,每项任务开始和结束时使用。还在体验中……
6反思日记簿:自己喜爱的平台,做反思总结改进每日收获的书写,随便记,在记录和反思中成长自己。
昨天在自己的合理安排下,腾出来时间来进行亲子共读,和谐的亲子休闲时光给自己的身心充电,对时间的掌控感,给了自己更多的成就感。
如果觉得有用,就可以实践起来,大家可先做随手记,再做每日任务清单,再做时间段清单,这样会更和谐不打架,并随时调整。
喜欢用手机软件的可以下载“自律帮APP”:随手记、清单、打卡、计时器、日志……通通涵盖。
当然,这本书除了我自己体会到的比较深刻又觉得实用的这些方法外,其他还有很多方法可供我们使用,或改变我们的认知。
如果说,你想更详细地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方法,那么不妨把书本找来,一读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