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言字有风骨,字如其人,墨落纸张,即是骨立尘世。
昨天去广州艺术博物馆看了“泛彼无垠”的书法展。
在自己还没开始练书法时,看字只是看字,只看个囫囵状,看得更多是字句的排列是否和谐与笔姿是否优美。
想起上月幸运被邀请去了中国书坛闻名的书法家高寒老师的工作室,当时看到他的字时,直接被“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万里天”吸引,只觉得字写得真是洒脱飘逸,随性自在。
“禅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万里天”这句话出自《西游记》第八回,是我佛如来在讲三乘妙典时,天上突现天龙围绕花雨缤纷的神奇景观的感悟。
后来世人把其用来赞美修行者内心的纯净明澈如明月照亮江河,人的本性真实如万里辽阔可包容万象。
这月开始练习书法,在初步了解中国书法史,了解最为常见的字体(篆、隶、真、行、草)这几种书法形态后。
再去看名家的书法,心态已经全然不一样。
再看高老师的字,越发感受到字里面的纯粹。
纯粹自性,初心自在,自有万物万象。
这时才发现字写得不一定是字,而是写人的精神气、人的审美情感和人的人生追求。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
字如其人。很多时候我们能通过一个字看到一个人的性格如何,是严肃,正经规范,还是洒脱,浪荡不羁。
一个字能否写得有力传神其实是在落笔时脑海已有章型,笔锋的轻重缓急,笔画的大小排布空间,落笔时的节奏韵律感,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去思考,去协调,去排兵布阵。
一个字要写好,除了笔画结构,更重要的还要看人心态是否稳、静。
“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不稳,则握不定笔,笔锋难以流畅自然,不静,则下笔时无法给字注入神魂。
其实做人也如同写字一样,在面对世界面对生活时,心中是否已有自己的处事章序和心境态度。
展厅里有很多作品,创作年代跨越了唐、明、清直至近代,文辞内容涉及佛教经典、诗文词赋,文房楹联、往来书信、书评画论等。
这其中,我最喜欢,“不见三十载,相逢意气真”。这幅字写得可爱有趣又惟妙惟肖。
单看每个字。“不见”二字似一个不开心的人耷拉着嘴角在郁郁寡欢。
“载”“逢”则写出了相见时的沉重和不易。
而“气”则写出了人相逢时心情好似腾飞了起来。
“真”则好像一个人迫不及待的要骑着马去相见。
三十年不见,相见的心是如此的情真意切和迫不及待。
你看,一副好字,除了传达字词的意思,看的人也能通过这些灵活灵现的字进入作者当时当下的心情。
一同穿越了时光,穿透了空间,去感受生命的力量,书法的艺术魅力。
早上在练字的时候,很喜欢一幅“气平,理通”。对贴练习,不停地写,写着写着,突然被字的结构给震撼了。
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在此刻具象化了。文字的美不仅在象形,会意,形声,更在于历史文化和文明的深远。
气--“氣”下有米,米为粮为食,粮食则饱腹,饱腹则神足,神足则气存。
平--上横下横中竖两点相等,“平”得四稳八方。
理--“里子”(人)出现问题了,需要通过“王”(王法,规章制度)来判出理。
通--上脑下心,走顺了就通了。
越写越觉得,读书的时候真的读浅了,写字的时候也写浅了。
只模仿了“形”,没有认识到里面的“神”。
在重启人生的第一步里,我选择了练书法,这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汉字的文化,更是一笔一画中磨炼了心志和耐心。
“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芸芸众生,我想遇见你。一个努力在写作上追梦的女孩,
感谢你的赞赏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