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语文者,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沃·兹基·硕德
终于写完这封信了,真是我写过的最符合“又红又专”一词的一封信。
我轻轻叹了一口气,擦了把头上的汗,把陪伴了我好几个月的笔从“信纸”上挪开,笔尖直指着那上面的落款日期。
改革春风吹满地
“1979年9月15日”。这行日期所在的那一年,是国家宣布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它又是高考恢复的第三年,涌向高等院校的学子潮一年更比一年高。的确,作为一名有幸成为高等院校的新生的我,在那个时代,肩负着祖国复兴的重任。于是,我感激,我呼吁,我倡导,我歌颂,我欢喜。“未来是那么光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承担国家复兴之重任,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呢?”
是啊,他们的未来是那么光明,他们的路是那么漫长。抬头看看墙上的挂钟,我意识到,我的路,只剩下五分钟可走了。
北京时间11:30,随着广播中那无情的女声响起,我的语文之路就暂且告一段落了。
在这之后,万万没想到,是语文,拯救了我的高考。
语文备考交响曲
高考备考阶段的题目数量,大概是随时间呈指数形式增长的。除此之外,各种因素作用下的高考备考带给我的紧迫感和高压力不言而喻。
崩溃,重组,再崩溃。仅举臭名昭著的夺命九分为例,原本逻辑性极强的题型,各种模拟卷却把它出得模棱两可,坑害无数。各式各样不负责任的试题变着花样坑着学生,让学子们陷入绵绵无绝期的噩梦之中。
我安慰自己,这绝不是语文的本真。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岂是区区几道坑题能概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岂是做区区几张模拟试卷能提高的?
千万别忘记,无数考生是如何作答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二卷作文题的。有哪位考生会诚实地写道:刷题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成绩?
至少在我看来绝非如此。我谨认为单纯地刷题对于提高语文成绩毫无功效,更别提什么提高语文素养。我随即陷入深深的恐慌之中:
不刷题,做什么?难道高三还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难道高三还要做无厘头的社会实践?不行啊,活不出高三生应有的样子……不久,我便想到了如下的有效备考方案:
其一,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是基础。
这就不必多说了。说多了要挨揍的~
其二,刷题不是不能刷,而是要刷高质量的题。
高考真题是个宝库。国家为选拔人才建的一座又一座独木桥,想必是尽了它们的职责的。高考真题,质量高且有效,特别是做完后对答案能带给你来击杀历年关底大BOSS的快感。刷完了,还要对答案、总结经验、做笔记。笔记本时常翻看,偶尔便会发现其中的某些笔记有些许联系,从而发散思维、整理获得属于你的“语文框架”。如此,语文答题熟练度不知不觉便上来了。个中奥妙,惟君亲试方知。
其三,课外阅读是语文备考时期的缓冲剂。
我忘不了高考前仍在利用课余时间(甚至课堂时间,逃)阅读《苏菲的世界》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我。那真是紧张而刺激而具有新鲜感的体验。看什么书,什么时候看书倒是无所谓,重要的是要从无尽的题海中给自己跳出来的机会和理由。
最后,高考考察的,主要还是语文素养,而非答题技巧。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隐性的,它有时不会在各类考试中体现出来。提高语文素养,主要靠各方面的积累。而语文答题是有技巧有套路的,但它在高考中却很难用得上。
领悟,重组,螺旋上升。做的好题多了,自然会有分辨渣题的能力。练的作文多了,掌握的行文技巧自然会变多,书写熟练度自然会提高。按照自己的节奏走,按照高考的方向走。高三学习是为了高考,而非模拟考。你积累的语文素养会在最后一刻显现出来,为你“挽尊”,拯救你的高考。
学好语文真争气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二卷,说实话,创新程度并不是很高。特别是作文,审题几乎毫无难度,剩下的就是把正确的三观用各种技巧展示出来了。
考完全科,对答案,发现民间答案的选择题全对了,有毒,我模拟考试从来都是错两个以上的。一想可能题目简单,全对的人多;也可能是民间答案有问题。
全对的人多不多,我倒是不知道了。只是答案确实没问题。最后语文出来826,全科最高,与同是800+的英语,直接无视600+的物理化学,硬是把总分拉到了814。
有点高啊,可能那位歌颂改革春风的热血青年太讨人喜爱了吧。
PS:感谢教我的林春雅老师和侨中语文组,没有她的精心备课与教导,没有语文组提供的优质试题,我不可能取得如此成绩。
PPS:海南高考中,语文数学英语同等重要,在最后计算总分时加权高于理综或文综的三科。
2019.7.9于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