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丰子恺先生的《野外理发铺》,这野外的理发小摊使我想起小时候村里那些走街串巷的小生意。
卖冰棍
天气炎热的时候,就有人推着自行车,叫着“卖冰棍了…”。他在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绑着一个木头箱子,木头箱子上盖着棉被。若有人买冰棍,他就掀开棉被打开木头箱子,里面满满地里放着冰棍儿、雪糕。
木头箱子下面的车架子左右各绑一个铁筐,里面放着玻璃瓶,那是孩子们从家里拿来换冰棍的。
暑假在家的时候听到街上叫卖冰棍,我就会提着几个爸爸喝完酒的空酒瓶跑去换一根冰棍,冰棍冰冰的又甜又解暑,吃完冰棍一天都很开心。
爆米花
爆米花一般在冬天快过年时才会有,老板不用特意喊生意,只要先来一锅,一听到熟悉的“砰”的一声响,孩子们便飞也似的出来了。
孩子们围成一圈,好奇地看着那黑色锅,锅像一个大壶,肚子圆鼓鼓的,壶口的盖子需要用铁棍才能拧上。
炉子横放在一个架子上,下面炉子里燃烧着炭。锅自顾自的转着,时间差不多了老板取下锅,对准一个袋子撬开锅,随着“砰”的一声,爆米花就滚进口袋里。
有时,妈妈会为我爆一锅爆米花。我就端着一搪瓷缸玉米粒,攥一把白砂糖,外加几毛钱,高兴的跑到老板那儿排队。这一搪瓷缸玉米粒能变成一大袋子爆米花。分给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一些,余下的还能吃好多天。
爆米花是乡村孩子既经济又实惠的零食,那如雷声般“砰”的声响就像新年的爆竹声一样给我们莫大的喜悦。
磨剪子
磨剪子的人通常是一个五十多岁年纪的伯伯,骑着自行车,后座带着一条长凳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
如果有人喊一声要磨刀或者磨剪子,他便会停下车,解下长凳放在地上拿过拿过他的磨刀石,仔仔细细的磨开了磨出的剪子或刀又亮又锋利。
锔盆子
乡里人家裂了缝甚至摔下一片的陶盆,水缸等不舍得丢掉,先堆放在院子角落里,等待锔盆人的到来。
在我们周围几个村子,唯一会锔盆的是一个伯伯,他是我姑姑家表妹的三姑父,我管她叫三伯伯。
三伯伯很慈祥,人很清瘦但是精神矍铄,每次他来了邻居们都会找找家里破了的陶盆,让他给锔好。
他总喊锔盆锔盆…但因为我们方言的原因,我总听他在“锔炮”,一直以来很疑惑,为什么叫锔炮呢,这跟炮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想想应该是锔盆。
每逢他来我们家附近,爸妈都会沏壶茶给三伯伯送去,好让他安稳稳的揽活。
我经常在他跟前看他锔盆,看他将有细细的将裂缝的盆对好,在缝隙的两边由上到下左右相对的钻几个洞。
他的钻头绑在一个筷子粗的竹竿下端,竹竿上绕着一根绳子,在绳子和竹竿间横插着另一根竹竿,三伯伯一手扶着竖杆,另一首握着横杆像拉胡琴一样来回拉,竹竿下的钻头就转着,很快就钻出陶瓷粉末。
待钻完洞,三伯伯就用像大订书钉样子的巴锔子钉好,然后在缝隙初抹上胶,用小锤子轻轻敲实便锔好了。
这些生意人或者更应该叫做手艺人,都是平常的庄稼汉,农忙时在地里忙,农闲时才捡起这些走街串巷的小生意。
乡村的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除了过家家,玩泥巴外,最爱凑的就是这种小热闹,尽管像磨剪子,锯盆子这种营生跟自己完全不相干,也要来看一个究竟。
三伯伯们有时也会逗我们玩或者故意考考我们,比如问“一斤棉花和一斤铁谁重?”我们中有不少回答铁重的。听罢三伯伯哈哈大笑但也不纠正,我们倒是谁也不在意正确答案是什么,因为一直只顾盯着三伯伯的巧手了。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如今已经很难见到这些走街串巷的小生意了。
虽然已经跟它们渐行渐远,但它们曾经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带给我们很多的乐趣,给我们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这些记忆永远都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