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学习孟子第三十八课,求本务实,生生不息,没有原文。
Alice分享如下:
闻: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 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 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思:
周公做礼乐,孔子做春秋讲仁,孟子做孟子讲义。从出生到现在为止的这段时间里,哪些人是和我们平行的,哪些人在影响着我们,而我们又在影响着谁。只有圣人言行一直在伴随着我们,所以说圣人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但是如何做到让生活生命变得更有光辉,孟子说修仁义就可以了。我们可能会认为没有害人的想法就算是仁吧,答应别人的事去做算是义吧。但是真正的仁义,是从内心出发,言行一致。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别人服务,内心的仁德就出来了。仁义就像种子一样,慢慢长大的,长就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去做才能长出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离开仁义去做,事亲和从兄,从本来处去入手,不在于我们读过多少经典,有多少钱财,而在于我们的德行。学国学有几点很重要,一是整体的思路,学国学学哪些,如何去运用?二是理路,看经典时,这些文章是否可以看懂?第三点是行路,理论有没有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行,行出来了,理就通了。思路就通了。生命就会得到滋养。
修:老师说每一个习惯的养成,都会经历一个不太舒服的时期,但是突破了这个时期,就成长了。坚持每天多读经典,跟上老师的步伐。
艾婷的分享如下:
闻
人的每一个习惯的养成都会经历一个不太舒服的时期,如果突破了这个"不舒服",习惯养成了,就是我们的成长真正开始。如同竹子每生长一段就会长出一个节、冒尖,努力破土而出,节节长高,竹节就是竹子的突破。
今天学习孟子关于求本务实,孟子的礼、义,孔子的仁,都是一以贯之,没有割裂,所有的圣贤都是体悟真心到修行,再到如何改变世界,一条路通透之后,通过当时时局来阐述如何做最适当的事情,人的心中疑惑解除,自己在修行的路上通透本源,再根据时局告诉人们如何应对人生,应对当时的时局。
思
一. 人如果把自己的出生年作为一个起点划分,如:
1980,1984,1990年......,40岁,30岁,20岁.......,
从1980到2018这是我们所经历的38年,这38年中,哪些人是与我们平行的?哪些人是在影响着我们?我们又在影响着谁?
孔子孟子虽然是2500年以前的人,但是我们的生活依旧受他们的影响,和我们平行的人,那些在我们之前的人都在被他们影响着,而且这种影响会继续影响下去。所以圣人才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那么我们人生的本质是什么?是让生命更有意义,让我们的人生充满光辉。
二.心里面没有害人的想法这是仁,我们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去做,这就是义吧!这是很简单的想法,也没错,真正儒家的答案是仁义。真正涵盖所有的仁义的根本是什么?他的根本是从哪里来的?
«孟子•离娄上»二十七章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 ,节文斯二者是也; 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仁的实质,就是侍奉双亲; 义的实质,就是服从兄长; 智的实质,就是懂得这二者的道理而不可离开,礼的实质,就是对这二者加以调节和修饰;
乐的实质,在于高兴地,乐在其中的心态去做到这二者,于是快乐就产生了。只要产生快乐,那怎么能抑制得住,怎么能停下来,于是不知不觉就手舞足蹈起来,乐而歌咏,比如我们的小孩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三.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误解,是因为之前的"乐"没有升起,产生憎恶。我们的心不能定在中上,不能定在事亲,仁义上。当我们想到他的好,重新升起乐,恶就去掉了。如果在工作中,生活中如何与国学,与圣贤联系起来呢?为什么有些人有能力?为什么有些人有智慧?为什么有些人有格局?为什么有些人有境界呢?能力是处理事情有办法,有智慧才可以把事情处理圆满,有格局是自己能够忍,眼光睿智 ; 而有境界是让人琢磨不透。我们看到的圣贤是比较宽泛的概念,把宽泛的概念具体化,会发现有几个特征:他们的言行一致,始终保持平和谦卑,当有事情来临时会有大智慧,他们平常行动与遇到事情后产生的智慧是不会分离开来的,当事情处理完成时,他们会与众人在一起,看不出来他们的特殊之处。遇到事情后,圣贤会有大智慧,圣人的表现会影响着我们,而且影响非常之大。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眼中的圣人,至高无上的人,用心好像镜子,照过不去送,未照的不去迎,现在照的也不留痕迹。所以能够经得起考验而不受损伤。
对着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走了它也空空如也,不要过于攀比,莫生气,一切都有定数。
能力,智慧,格局,境界这是四个完全不同的层次,我们德行的长养,是可以带动其他的增长,德行长养得越高,眼光越来越睿智,把自我剥离到无我的状态。
四.孟子周游列国时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不远千里而来会给他带来什么利益,孟子说没有利,只有仁义而已。梁惠王问孟子"寡人好乐何如?"孟子告诉他"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一开始我们的内心没有生发仁义心,就需要后天的事亲,从兄,激发自己内心的仁义,无论自己生发,还是通过教化而生发,才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能够对至亲的父母兄弟仁义,内心的仁德生出来,像一颗种子慢慢生长,发芽,只有通过具体的做,仁德义德才能长养出来。而事亲与承受的过程中,就是"我"慢慢去掉,休德过程中把自我去掉,自我去掉一分,内心明澈一分,境界上升一分。当我们从内心当中真正的感恩父母,顺从兄长时,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离开仁义去做,倡导建立家道行出家风,应允孟子所说的"仁之实,义之实,事亲从兄"
从本来处入手,就能生生不息。务本求实,非常重要,为什么君王听不进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因为他们的本不够,因为他们的"识"和"本"没有做好。后天的事亲,从兄,能把人激发从教化,教导去做,带动更多的人修德修本,从生活中落实,德行修到实处,本利而道生,事亲之后,我们的心能够定在仁义上面,仁义是本。能够做到仁义,才是真正的礼。
五.国学经典的关键有三: 第一,思路,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三纲,八条,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理路,看经典时是否能看懂;
第三,行路,落到实处,德行长养。
行路最重要,行路通了,思路就通,理也就通行了; 思路,理路,行路相辅相成。
修
这一 章节可能老师录音设定有误,导致不能回放,一边听一边快速笔录记下老师所讲内容,想没有漏失很困难。因为不能回放,每一次听,每一次记录都是在抢时间,抢速度,用了较长时间才整理"完",但不能叫做"整", 也算是对我的一个小考验吧!修炼我的耐性,我也在对自己说"加油,你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