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古言立左道,为今人开旁门。
我们今天来谈谈“经典”。
什么是“经典”?
有人说,不就是经久不衰的著作吗?
嗯,确实是有那么点道理。
不过,too young too simple!
我们不妨把“经典”这个词分开来作解释。
什么是"经"?
经,什么是经?
经,古字写作”巠“。
你们看这”巠“字,上面是一横,下面是个”工“,合起来就是一台古代的纺织机。
中间的三条曲线就是这台纺织机上的竖线。
纺织机上的竖线叫做”经“,横线就叫做”纬“。
纺织时,经线固定不动,纬线来回编织。
所以,“经”就是恒常不变。
我们老说经常、经常,就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经,就是常,就是常轨。
那么,偏离常轨呢?
便成了妖,成了邪。
例如月经大姨妈,每月固定时间来拜访大姑娘一次,如果她不来,反倒不正常了。
提前或者推迟,也是不正常的。
说到这里,就不由得想起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正常就是道,平常就是道啊。”
什么是"典"?
典,什么是典?
典,古字上面是个“册”,下面是个“大”。
“大”,就是重要、尊贵的意思。
“册”,就是古代的书简,用皮绳将竹简编串起来,上面记录着文字。
书简可不是普通的东西。
书简,打个比方,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装订书籍。
什么东西需要装订呢?
不需要装订的,一般都是废纸,用来擦屁股也还行。
不是废纸,又需要费工夫装订起来的,那就是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可是它又不仅仅只是有用的东西。
古代有两个词,一个叫“册封”,一个叫“册立”。
册封、册立的对象可不一般,都是皇后、太子一类重要人物。
这个“册”,它是有能量、有权威的。
“大”和“册”合起来,就是“典”,就是重要、权威的文书。
我们今天的典礼,比如开国典礼、结婚典礼这些,都是有仪式的。
更有流程和制度,它就不是随便乱来的。
什么是"经典"?
所以,这个“经典”就不能是这么肤浅的理解。
经,恒常不变,就是规律和原理。
典,权威规范,就是标准和法则。
经典,就是讲诉世界和宇宙之中永恒不变的真相和真理。
但是,经典有多少人读呢?
又有几人能在毕业后,再读中国的经典?
可能大部分的人都读过外国的经典,但是对中国的经典却读得很少。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与中国的经典隔了一座山。
这座山,说高也不高,说大也不大。
所以,这座山仿佛被人很不留意地忽视了。
这座山,叫做“古文”。
中国的经典,大部分都是用古文写的。
而外国的经典,虽说是外文,但是可以翻译成白话文。
说到这个白话文,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被大量普及运用。
相比于古文,白话文更符合我们的使用习惯。
而古人说话自有一套,和古文又不一样。
古代的语言和文字,是分开的,不是一路的。
白话文,则是文言合一,我手写我口。
我所说的就是我所写的。
而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进废退。
古文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吗?
你写文章,会用古文?
你出门买菜,会用古文?
你和朋友聊天,会用古文?
不存在的。
古文,虽然简洁,但是理解困难。
白话文,方便易懂,表述清晰,自然容易被人接受。
所以,伴随着白话文的普及,我们解读古文的能力也就慢慢丧失了。
而这种解读古文能力的丧失,就造成了对中国文化的继承问题。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浓缩在经典当中。
而经典,大部分都是用古文写的。
古文,我们看得懂吗?
看不懂。
看不懂,还谈什么继承!
所以,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很尬尴的处境。
那就是,空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但是用不了!
守着祖宗留下来的一屋子宝贝,竟然没钥匙进去!
有人说:“不是啊,我们在初中和高中学过古文啊。”
嗯,学,的确是学了。
我们说了,经典就是讲诉世界和宇宙之中永恒不变的真相和真理。
你上学读了这些经典之后,你会用上吗?
你会把它们当成言行的准则吗?
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不会的。
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见闻也就广了。
如果,某一天你把之前读过的经典翻出来,再仔细品读,心里一定会觉得以前的书真是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当然,你没时间的话,不妨听我讲就是了。
坐好了,少阳要开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