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弥留之际》读后感



听闻福克纳的大名已久,这是第一次读他的小说。震撼,确实不一样,填充了我对文学认真的另一个空白。

难怪余华和莫言都说很受福克纳影响,他的小说确实和我们平常看到的不太一样。一些伟大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悲惨世界》,都是凭其宏大的叙事反应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但《我弥留之际》从叙事方式到语言风格都很跟一般的小说不一样。

AS I Lay Dying ,主要讲述了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一家(四子一女)在十几天发生的事儿。妻子死了,为满足她落叶归根的愿望,运送遗体回她故乡,一路上“灾难重重”。但并非是一个为了亲情、信仰而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完成心愿的俗套故事。

全书由15个叙述者的59段独白组成,无其他旁白,无叙事的主导者。有很多句子都理解起来都是比较难的,但如果看完后再回来看,才稍微品到其中精妙。比如:

“上帝造路就是让人走到,不然干嘛他让路平躺在地上呢。当他造一直在动的东西的时候,他就把他们造成平躺的,就像路啦、马啦、大车啦。可是当他们造呆着不动的东西的时候,他就让他成为竖直的,树啦、人啦,就是这样。……你几时听说过他把一条路放在房子边上呢?”

人不应该是动的吗,为什么说上帝就是为了让其“不动”呢?其实就暗示他觉得人不应该跑来跑去的不得安宁,也暗示路途中的各种倒霉事儿。大部分独白都比较“意识流”,晦涩难懂的较多,下面这段就算简单的了:

"可是我拿不定主意谁有权了说谁是疯子,谁不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好像有另一个自我,这另一个自我已经超越一般的正常和不正常,他怀着同样的恐惧和惊愕注视着这个人的正常和不正常的行径。"

还有一些句子我现在也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儿,如:“得有两个人才能把你生出来,要死你一个人去死好了。这也是世界毁灭的情景吧。”

写景也很有意思。

“我跳过门廊,往前奔跑。谷仓的屋顶在暮色中朝我扑来。要是我挑得高高的我可以像马戏团里那个穿红衣服的姑娘那样穿过屋顶。落入暖烘烘的气味里,也不要等待了。我两只手抓住灌木丛,我脚下的石块在纷纷往下陷落。”

“天空躺在山坡上,躺在隐秘的树丛上!”

最具感染力的是小说采用的“复调”模式,多次重复一些关键的实物和对话。小儿子得到一条鱼,鱼掉到土里,眼睛里全是沙……,此时,他母亲快死了。之后,他整天说它妈是条鱼,甚至有一节就一句话:“我妈是条鱼。”

“朱厄尔的妈妈是一匹马,”达尔说。

“那么我的妈妈也可以是一条鱼,是不是,达尔?”我说。

朱厄尔是我的哥哥。

“那么我的妈妈也非得是一匹马不可了,”我说。

……

“那么你的妈妈是什么呢,达尔?”我说。

“我根本没有妈妈,”达尔说。“因为如果我有过妈妈的话,那也是过去的事。如果是过去的事,就不可能是现在的事,是不是?”

最后,达尔疯了!

小说不那么易读,但很过瘾,这可能就是作者的厉害之处了。

                                                    ——14.6.7  青岛 宿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