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姑娘
这是一篇自我发展心理学的文章,也是对过去的自己进行自我剖析的文章,没有很复杂的专业名词,我尝试通过它对自己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剖析,自我疗愈
核心简要版:
一个缺爱和安全感的孩子,通过关系和心理学疗愈了自己。
详细版:
思路:
心理学现象解释
呈现形式+举例
原因分析
结果分析
自救方法
导入: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一直知道我对人的感觉不强,后来学习了心理学,知道这种感觉叫“缺爱”,更加专业的心理学名词是童年逆境(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指来自于原生家庭、学校或社会的贯穿整个成长的过程的情感上的缺失。
呈现出来的外在名词形式是:缺乏安全、冷漠、焦虑症、抑郁症、肥胖症、自杀倾向、癌症和酗酒、家暴等等
呈现出来的可视化形式是:
1.自我价值感过低——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别人的认同,所以潜意识里讨好别人,不好意思拒绝/忍不住讨好别人;过于敏感,不敢与别人不一致;容易情绪化
2.容易对自己过度补偿——不饿也想吃东西,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而暴食;经常因为别人对自己好而开始一段恋情;有了恋人想24h粘着TA;喜欢问伴侣你爱不爱我,你有多爱我,然后听花式情话;把爱情看得非常重;很容易爱上年龄大的异性,觉得TA们成熟的气质特别吸引人;
3.拼命想去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在某一方面一定要达到成功,最通俗的表现形式是挣钱
4.喜欢刷存在感表现自己——故意做某些小动作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出风头
5.控制欲很强,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就很痛苦——最通俗的表现形式是恋爱中的人容易生气
6.看待问题消极,扛挫折能力差,心态易崩——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7.共情能力差,对人感觉不强——不知道怎么爱别人,也不知道怎么被爱
(以上资料来自知乎)
对于以上,我曾经占了第1/2/4/7条
具体表现形式:
1.自我价值感低:初中高中时期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常常因为一句话而经常自我反省和自我责备,大一一开学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举个极端的例子:
大学时期曾经有过为期一周的轻度抑郁,原因很简单,现在回想起来这都不成为原因觉得简单到不可思议:
马克思公共大课,我坐靠走廊的位置,接着中间空了一个位置,再接着是两个室友坐在一起,他们整个马克思课下来,说说笑笑,偶尔跟我说了一句话,但是没有主动跟我说话,我也就不会主动跟她们说话。
但是我的心理OS是:
“她们俩为什么能这么开心呢”
“她们为什么不跟我一起坐呢?我最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吗”
“她们为什么都不跟我说话呢?是我有什么不好吗?”
“明明就是我坐得离走廊跟近一点,理论上她们应该主动坐过来呀?但是为什么没有呢”
......
就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坐在一起,她们也没有跟我说话(我也没有主动跟他们说话)
然后我就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够好?所以别人才不和我一起?等等的内心OS了好多好多,边想边觉得难过,然后我就自己哭了!我就特么这样在马克思课上哭了!
我难过的时候哭从来都是悄无声息,只是默默流眼泪,就这么,内心OS了两节课,在课上哭了两节课。
下课后,要开始往英语培训机构走,在公交车上也哭。那个时候就已经不是因为马克思这节课的事儿了,真的是因为太敏感太脆弱,只是一想到一点点自我怀疑的事情,就觉得自己一万个“差”,然后泪腺就自动出来了。
哭了一整整个路程的公交。
后来没有去上英语课,我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和眼泪。
然后晚上躺在床上也哭,就是躺着,眼泪就莫名其妙流了下来,打湿了枕头。那会儿才知道,别人小说里写的“泪水打湿了枕头”这种事儿真的有可能发生。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星期,拒绝跟别人说话,拒绝群体交际,就自己找一个地方呆在,都不敢回寝室,因为眼泪根本就控制不住啊
我大概在第三天的时候,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有可能是抑郁症
我尝试求助,尝试跟室友说,但是我不信任别人,所以最终也没有找人倾诉
我尝试找校区心理医生,好多次走在门口了,还是没有进去,怕别人觉得“我是有问题的”
其实从现在的角度再会过头去看,这种事儿真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啊。室友们不会怎么想,她们也就只是自然的说话而已,绝对没有judge的意思。
但是只有经历过才知道,那种绝望的感觉。
这是典型的,由缺爱带来的低自我价值感,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总是需要别人的认同,来达到自我认同;不断怀疑和自我否定,渴望关心与陪伴,但很少敢主动去争取—与其担心结果带来的失望,于是选择不开始。
2.容易对自己过度补偿。我不是容易暴饮暴食的类型,但是在爱里非常没有安全感,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经常问张先生“你爱不爱我?”“像我这样的人,你爱我什么呢”。总是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得不到就会继续追问,知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才满意,即使有时候知道那样的答案,是为了回答而回答的。
3.喜欢刷存在感表现自己。我在很多时候,总是喜欢争当第一名,即使那个时候没有能力。比如说,大学争当舍长和班长,事实上,我那个时候没有主见且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做决定之前总是会问
“你觉得怎么样?”
然后就根据别人的意见来做决定,好像如果我按照TA说的做了,就能争取得他的认同,这样子我对自己的评价就会高一些
4.共情能力差,对人感觉不强,不知道怎么爱别人,也不知道怎么被爱。这一点是真的,遇见张先生之前,真的是内心一片冷漠,一点温暖都没有。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感冒了,我会关心到:
“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但其实我内心一点波澜都没有(以前)
举一个别人的例子:
LDZ,是我见过对事物最没有感觉的人。有时候我分享一件很激动/难过的事儿,他完全不能感受(或者说不想感受)到我的情绪,像这样的人,情商比较低,和人处事能力较弱,但理论很强,智商很高。
你会觉得他博学多才,但相处起来,不一定能感觉到温度。
5.缺爱还带来自卑感。我找到了两年前我给自己写的信,虽然是不断自我鼓励的语气,但是能明显的感觉出来,语气之内的内在自我评价低,对未来不敢有想象力,对自己不自信。
具体来源有可能是:
被虐待(身体、情感、性)
被忽视(生理、心理)
经历极度的贫困
目睹父母之间的激烈矛盾等
(来源于知乎)
我觉得我的缺爱和缺乏安全感来源于两个方面:第2/4条
1. 被心理忽视。
初中的时候,不防晒,长痘痘,剪了男孩子头,觉得自己巨丑,因此心理上对自己不认可。
心理上对自己不认可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人对事物敏感,语言刻薄。
对人对事物敏感,语言刻薄的直接结果就是没有人和我一起玩,从来没有人夸过我!外表也是,成绩也是
以上,加强了心理自卑感。
似乎在成长的这一路,也很少有人夸我,他们除了说“你成绩很好”,就再也没有了。
是的,好像从来很少有人夸过我(以前),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导致我从来不知道自己表现得怎么样,或者说,我觉得自己很差,所以才没有人夸我。
2. 目睹父母之间的激烈矛盾。
小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应该说,吵架的核心原因是因为妈妈奶奶婆媳关系不和,极大不和,爸爸作为中间人,没有调节好,加之家庭琐事儿,所以鸡毛蒜皮都能吵起来。
一开始他们吵架,我和弟弟会哭,会劝,但是后来渐渐就对这种事情无感了,因为次数实在是太多了。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儿是,有个亲戚来我们家吃饭,他来之前爸爸妈妈吵架了,因此妈妈出门做点事儿,爸爸自己一个人做饭招待的亲戚
饭做好了
亲戚说,“xx(我妈妈)还没有回来呢?咱们要不要等一下她?”
爸爸:“不用了,我们先吃吧”
开始吃。
不一会儿,妈妈回来了,她责怪我们怎么不等她?并且开始向亲戚讲她和爸爸之前吵的那个架,以寻求安慰。
可讲着讲着,他们自己内部就已经吵已经了
“事实明明不是你讲的那样!”
“哪有!你刚刚就是这么凶我的!”
饭桌上,又再一次吵起来了。
哐当一声,亲戚摔碗,碎了
“我是来吃饭了,不是来听你们吵架的!”说完,走了。
只剩下我们面面相觑。
我和弟弟甚至商量好了,如果他们俩离婚,我跟爸爸,弟弟跟妈妈。
所幸,现在家庭完整,且爸爸妈妈从我上高中开始就已经不吵架,现在家庭相对于以前来说,非常棒了。
可能是我和弟弟也比较争气吧。
这个暑假回家,妈妈居然说,“哎,你们去学校的时候真的超想你们的”
这是我第一次有感觉有心理有触动的听到妈妈表达她的爱。
以前可能也有表达,他们不是不爱我,只是我感受不到
这样缺爱和安全感带来的可视化的结果是:
1.生怕亏欠别人,别人送了礼物,一定要平等,甚至贵一点的送回去(以前&现在)
2.渴望关心与陪伴,一旦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是收了自己触角。“与其承担尝试带来的期望,不如不开始,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以前和现在都有)
3.内心淡漠,不相信爱(以前),现在还是很相信世界上的美好,相信爱情
4.心思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不断自我怀疑和否定(以前),现在超能自我肯定,自我激励,能正确判断自己,内心有自己的小能量啦~
5.防备意识极强,习惯自我隔离(以前),对人疏离感(现在)。不可否认,现在对人是有疏离感的,依然很难建立像别人一样的亲密关系,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
缺爱的人如何进行自救呢?
1.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不要觉得缺爱就应该不幸福不快乐,不要以缺爱自我标榜
2.去抱抱过去那个小小的自己
3.在心理上自我养育,面对和接纳
4.看到自己做事儿的闪光点
5.学会逗自己开心,从积极的层面看待世界
6.与内心有爱的人接触。
(以上来自知乎)
我觉得我都做到了吧,尤其是第2/3/5/6,核心是2/6
首先谈第6点。
我觉得张先生对我的影响真的是太大了,核心影响是让我学会爱与被爱,用大白话的意思是“融化了我内心里的冰,让我内心变得温暖”。
可能也是因为第一次谈恋爱的原因,他总有一种“在我眼中你最美”的感觉。
他会夸我,包容我,宠我,给了我所有我在两性关系中缺失的爱和安全感。
第一次画眼线,画毁了,眼线笔还是劣质眼线笔,不一会儿就开始眼线变形,但是他说:
“我小猪怎么看着都好看”
大学里第一次穿裙子,他说:
“小猪我觉得你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女生”
微电影拿奖了,他说
“小猪我觉得你超棒的,你会的东西好多”
第一次要去台湾读书,他极力阻挠,我责怪他为什么不能理解我,我那么渴望成长,你不懂吗?
他说:“台湾太乱了,我怕小猪出事情”。心都融化了。
第一次面试公司,失败了,他说
“我也觉得那家公司太有眼无珠了,像小猪这么棒的人都不录取是他们的损失”
......
太多了。
包括抑郁症,也是因为他才能走出来的。
他总是给我一种“I’m always be your side”的感觉,他让我相信,我是很棒的,我是值得被爱的。
可以说,没有张先生,就没有这这样的我。
接下里讲我自我治愈的第二点:心理学
学心理学给我影响最大的一个改变点是,随着接触的内容和知识越多,共情别人的次数越多,看的案例越多。我意识到一个对我影响至深的现实:
“啊,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原来很多人都这样”
“原来我这样的行为是正常的”
“原来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缺乏安全感”
总结的核心,就是心理学让我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人,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所以这样的现象是正常的,I’M NOT A FREAK
加之后面有学很多心理学,了解的事儿越多,就越能接纳自己,也能拥抱过去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如果时间倒回10年前,你会对自己说什么”
我会说,“亲爱的,你其实很棒~”
#番外#
这篇写了很多我过去的事儿,希望看到的你,不会因此对我产生同情之类的。
也不要说“你应该xxx”
既然我能坦然的写出来,那必然也是坦然的接纳自己,喜欢自己的一切形态
我喜欢过去不完美的自己,它让我体验了不一样的感觉
我也喜欢现在这样的自己,内心有能量,努力而自律
我喜欢过去缺爱的自己,因为缺爱的人,只要给一点点糖就能甜到整个世界
我现在依然缺乏安全感,但是已经学会不为了认同而合群,它让我能以更加独立的姿态,思考我与世界
我现在依然有很多缺点,但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自鸣得意。
我现在依然喜欢争当第一名,藏不住的野心与梦想,因为“我可以”
“Do they like you ?”
“I dont know”
“Do you like you?”
“Yes,I do”
——《Try》Colbie Caill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