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说:沧浪江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缨。沧浪江的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脚。
小说《沧浪之水》中的主人公池大为,或许正如沧浪之水,时清时浊,奔腾不息,却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模样。
池大为的父亲,是一名坚守道德良知的医生。因为不愿意昧着良心,在文革时吃尽了苦头,被迫下放,遭受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即便如此,他依然无怨无悔,治病救人,也赢得了村民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给池大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早的一批研究生,池大为从中医学院毕业后,被分到了省卫生厅。这个被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在他眼里,却是煎熬。他看不惯身边人对上级的奉迎和谄媚。
他希望能听从自己的内心,干出一番事业。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他的才华,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在一次会议上,他大胆陈词,就被下放到了中医研究院。
因为没地位,他们一家四口蜷居于一个小小的房间内,生活极不方便。又因为没有社会关系,想送儿子去省机关幼儿园上学,四处求人,还是不行。最终,还是自己看不起的,靠投机起家的妹夫,帮他实现了这个愿望。
当儿子被烫伤,送到医院去抢救时,却因为没有地位,得不到重视。因为没带够住院费,被拒之门外。而跟他差不多同时工作,学历和能力远低于他的丁小槐,一个电话,就解决了他的这个大难题。
经历了一系列的碰壁后,他意识到了钱和权的重要性。他知道,以前看不惯的行为,能给自己换来权力、金钱、地位。他决定重新做“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左右逢源。
他开始揣测领导的心理,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为了提升家人的生活品质,为了儿子,他豁出去了。他一路升迁,坐上了卫生厅长的宝座,成功完成了“逆袭”。他以为,现在自己可以一展身手了,却依然不能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当他衣锦还乡,站在父亲的坟前,眼泪被风干。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信念,放弃了坚守,成为了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