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齐泽克认为,爱上一个人,即fall in love,是一个“事件”(event)。用中文的思维去理解,不妨把爱上一个人看作一次意外。既然是一场毫无预兆的邂逅,必定给人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浪漫。
英文里还有一个妙不可言的词,叫做“crush”,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陷入爱情时,一刹那的疯狂迷恋,能紧紧地包围着施爱者。
爱情的开端,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像是在云端上翩翩起舞,无忧无虑。在这个阶段,会感到全身的细胞都被点燃了一样,理智被抛到云霄之外,贪婪地享受着爱情席卷而来的、极致的欢愉。这让我想起了周杰伦的歌,《龙卷风》,准确地描述了爱情诞生的样子:“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离不开暴风却来不及逃。”
不过,爱情是一个流动、变化的过程。诞生之际的如梦似幻,只是其中最让人上瘾的一部分。并且,是最带有欺骗性的一部分。
因此,精神分析大师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常常把“坠入”爱网时的最初体验和“置身”于爱中的持久状态混淆起来。他们并不懂得,他们所产生的迷恋,那种证明他们相爱之深的彼此“发痴”的状态,实际上可能只是证明了他们先前的孤独程度。
在求爱之时,我们带着一股猛烈的冲动,渴望与对方拥吻、做爱,发生亲密接触,这些欲望,本质上而言,是“动物性”的,你难以分清,究竟是因为需要对方,才去爱他,抑或是,因为想爱对方,才产生占有的冲动。
所以,就算有了“陷落式”的爱之初体”,也无法说明你已全身心地沉浸于爱情之中。在此阶段,你的状态还是轻盈而自由的,对新鲜感充满探索的欲望,自然会享受爱情。所爱之人在你看来,如同黑夜中的蜡烛,是让人欣喜的光明。
可是,真正的爱,不会到此便戛然而止。而是悄无声息地引导你走向沉重,让你从“享受爱情”走向“承受爱情”。
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个逢场作戏,不愿投入真感情的人。因为他经历过婚姻的失败,饱受过爱情之不可控所带来的痛苦。每一段情感关系,都是纯粹的肉体关系,哪怕是多说一句温柔的话语,他也能做到适可而止。可当女主人公特蕾莎出现以后,在电光火石之间,他产生了不可抑制的爱情。昆德拉说道,当托马斯把特蕾莎比喻成“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时,他就动了真情。这意味着什么?也许,我们没有如此才情,把爱人比作温暖美好的事物。不过,比喻的本质,是强烈的责任感与保护欲,这是我们有所共鸣的。这种感觉,不再是让人亢奋的,相反,对于托马斯这种对轻盈上瘾的人而言,是一种极为艰巨的挑战。
过去,托马斯总能明智地与情人保持心灵上的距离。性与爱,灵与肉,河水不犯井水。可与特蕾莎做爱以后,他发现自己产生了与她“共眠”的欲望。之所以萌生这种想法,是因为托马斯不再仅仅关注肉体,而是在精神上无法割舍特蕾莎了。这,便是爱情的升华。
在这个阶段里,爱情的表征不再是难以压抑的亢奋,而是走向了一种趋于平静的状态。看起来,激情在消退,但随之而来,却产生一种“侵入者与你共享生命“的感觉。
把这种感觉演绎得真实、不做作的,有两部电影:《志明与春娇》和《春娇与志明》。在第一部影片中,志明和春娇不过酝酿了七天,就产生了朦胧的爱情。恋爱一年半,彼此形成的纽带却缠绕了三年。最让人深有同感的,是余春娇那段话:“我变成了另一个张志明。“虽然,语气很平淡,却让人听得出来,那不是简单的伤感,而是沉重的无力感。就像《断背山》那句经典的台词:如果我知道怎么戒掉你,那该有多好。
相遇时的亢奋,相知时的感动,无论如何,都是让人怀念的美好,就像明媚的春天,美得像童话,让人满足而欢快。
然而,相守这一过程,既让爱情升华,也让其越发沉重。
相似的气质或强大的默契让你感到与爱人亲密无间,对这段关系寄予无限厚望。但足够诚实的爱情,必定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把完整的自我呈现出来。当你试图把自己的世界给予对方的同时,也在极力地钻进对方的世界。遗憾的是,任何人,都有缺陷,都有难以承受的部分。哪怕你学会宽容,你愿意牺牲,也可能会意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彼此的世界,原来并不相融。
在电影《春光乍泄》中,黎耀辉与何宝强总是在分离和复合中彼此伤害,到最后,一方筋疲力尽,决然退出。一方悔恨不已,留恋过去。虽然二人留有莫大的遗憾,也有严重的恋爱创伤,但这并非“畸形”的恋爱关系,只要投入去爱,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点“畸形”的想法和行为。当何宝强循环往复地要求“不如我们从头来过”,他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反映了人在陷入爱情时是丧失理智、思路混乱的。而恋爱关系的结束,也未必是“不爱了”,相反,更像是找不到让人舒适的方式去爱。简而言之,大概是“爱无能”。
爱情,从来不是纯净的,也无法源源不断地产生正能量。也许,我们会在爱情的激励下,成为更优秀的人,也会因为对方给自己的眷顾和付出,对生活充满期盼。然而,人无完人,所以,没有完美的爱情一说。在爱情里,我们会看到一个如天使般善良的自己:隐忍、克制、全心全意。犹如《理智与感情》中的布莱登上校,即使明知玛丽安对眼中只有他人,却始终坚持做她身后的太阳,给予温暖的光芒。同时,在剧烈的爱意驱使下,我们不自觉地用近乎暴力和野蛮的方式渴望对方的爱。在一些无聊的争执中,你突然会歇斯底里。察觉到对方的爱意减淡时,自我的世界完全崩塌,甚至消极地把自己看作一个一无是处的loser。这些东西,看起来混乱,却不足为奇。不是难堪的事,正是爱情原来的样子。
一个有光有影、有神有魔的自己,便是沉重的爱情,给我们带来的东西。
薄伽丘说过:“真正的爱情可以鼓舞人心,唤醒人内心沉睡的力量”。的确如此。但同时,也唤醒了内心一直在逃避、在隐藏的“恶魔”。
既然,爱情注定会从轻盈走向沉重,从简单走向复杂,我们为何还是戒不掉渴求另一半的瘾?何况,爱情是一种寿命如此短的东西,我们越是执着地向往,就越容易导致希望的落空。都知道,爱情可以拯救破碎的心灵,填补灵魂的空虚,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些缺陷,都畏惧巨大的孤独,所以说到底,爱情之于我们,是一种需要吗?那又怎么解释,即使很多人在爱情里不仅没有获得,只有失去,却依然不肯“止损”,反而期待下一段感情的降临?
也许,爱情的结果只有好或坏,成或败。但是过程中的体验,是精彩纷呈的,哪怕看再多描述爱情的故事,没有经历过,就体会不到那股着了魔似的力量。人类始终会对危险的未知带点侥幸之心,也会对不可捕捉的东西带有莫名其妙的探索欲望吧。所以,哪怕爱情会让人忍不住捏碎自己、重塑自己,我们还是会奋不顾身,紧张地等待“事件”的来临。
爱情不是选择,不是交易——带着需求寻找与之匹配的商品。它需要陷落式的开始,需要沉浸式的过程,至于结果,就别去计较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毫无保留、毫不畏惧地体会到爱情的生命力与破坏力。若你目睹并深刻经历过爱情的由轻到重,收获的将是人生最珍贵的体验之一。
人只能活一次,不可重来,不可预演。既然如此,就让谜一般的“事件式爱情”为漫长的生命之旅加点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