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近代浪漫又深情的天才科学家,也是专情的北大校长。
60年来只爱一人,每天对校花妻子说“我爱你”。
同时他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两弹一星元勋中有半数出自他门下,朱光亚,何泽慧,彭恒武等都是他的学生。
他就是物理学一代宗师周培源,华夏科学院院士。
当然,对于感情也是专一,一辈子只爱这一个人。
1902年,周培源出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书香之家。
他17考入清华大学,22岁获得公费留学。
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数理系进行深造。
他成为获得博士学位的华夏学生,并参与了多项重要的学术研究。
此后,他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本硕博连读,一般人是要6年才能完成的。
同时还获得了加州理学院的荣誉奖。
学成回国后,27岁的周培源成为了清华大学年轻的物理学教师。
周培源身材高大,相貌俊朗,学业拔尖,知识广阔与陈岱孙,金岳霖三人都称为清华大学的“三巨头”。
就是这样子的才子,只要看过他们的女同学都尖叫起来了。
谁能想到,此时事业上如此成就的他,感情方面居然是一片空白。
28岁依然单身,这下子成为了大龄剩男。为此,家里父母和好友都为他着急。
有一次,他去朋友刘孝瑾家做客。刘孝瑾告诉他:“我妻子所在的师范学校,都是女生比较多,要不给你介绍个对象”。
这话刚刚说完,刘孝瑾就从口袋拿出了一堆照片递给了周培源。周培源也不好推脱,只好应和着,拿起照片一张一张漫不经心的翻看。
突然,被某一张照片瞬间勾起了兴趣。嘴角微微上扬,对刘孝瑾说:“就她了”。
刘孝瑾接过照片看后,大笑了起来。
说到:“你小子眼光独到呀,她可是北师大的校花呀”。
周培源的脸已经有微红了,心里开始有点紧张,照片上这一抹清秀的倩影已经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
照片中的女生叫王蒂澂,芳龄20岁,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的学生。
她身姿优雅,眉目清新,一看就是一位旷世佳人。
王蒂澂是吉林省余县人,父亲早早就去世了。她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为了供她读书,要做了好几份工作。
看到母亲这么的辛苦,王蒂澂坚信,为了母亲,自己要好好读书。
当时追求王蒂澂的人颇为众多,较为出名的有哈佛大学博士陈岱孙。
还有当时的华夏物理学家叶启孙。
为了摄合好友,隔天刘孝瑾就安排了两人见面。
那天傍晚,夕阳将北平的大街小巷染成一片金黄。
周培源来到师范大学的女生宿舍门口,有点紧张和期待的等着。
门房阿姨笑盈盈地朝宿舍喊道:“王蒂澂,有人找。”
王蒂澂从宿舍走出来,见到一位高大英俊的年轻男子正站在那里,微笑着注视她。
两人相视一笑,周培源主动说道:“我是周培源,想请您吃顿便饭,不知可否赏脸?”
王蒂澂早就听闻过周培源大名,一直对他很是敬佩,虽然有些惊讶对方竟然认识自己,但还是轻轻颔首答道:“那就盛情难却了。”
两人虽初次见面,但交谈甚欢,周培源不时为她夹菜,话题从学术聊到家常,气氛逐渐变得愉快起来。
王蒂澂虽温婉如水,但言语间透露出的见解,令周培源深感敬佩。
晚饭结束后,周培源陪着王蒂澂回宿舍。
他们一路并肩走着,寒风袭来,王蒂澂不禁裹紧了外衣。
周培源见状,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她的肩上,说道:“天凉了,多穿些,别冻着。”
这天,月光洒在北平的街道上,二人虽话不多,却已在心底种下了一颗名为爱情的种子。
随后几日,周培源频繁地出现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门口,后来大家都知道这俩人在一起了。
这段感情的迅速升温,王蒂澂虽然内敛,但也被周培源的执着与真诚所打动。
周培源对待感情的态度,从来都是简单直接,他会在每次见面时,直白地表达对她的爱意。
这对青年的相识与相爱,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
1932年,在校长梅贻奇的主持下举办了一场轰动清华的婚礼。
婚后,他们恩爱甜蜜,周培源有着自己的浪漫方式,每天睁眼闭眼的向妻子说:“我爱你”。
周培源每天的工作都是非常忙碌的,有时和学生相谈忘记了吃饭。
但是还是尽量抽一些时间来陪伴妻子。
他们一起去散步,一起读同一本书,一起讨论学术相关的问题,尽情的享受着这二人世界的宁静和美好。
没想到,随着大女儿和二女儿相继出生,王蒂澂却因身体虚弱而得了当时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肺结核。
为了不传染给孩子,周培源没有办法,只好将妻子安排到香山脚下的疗养院。
而他自己则挑起了既当爹又当妈。
一边搞科研与教学,一边照顾着两个年幼的女儿。
可即使如此,他还是坚持每周末,在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骑行几十公里去看望妻子,风雨无阻。
每次都是笑着像个孩子一样出现在妻子面前,然而妻子却感动到眼睛闪着泪花。
为了不让周培源担心,王蒂澂笑着说:“不用担心我”。
有一次,周培源在离开前,俯身在她耳边轻声说道:“蒂澂,我爱你,不管发生什么,我爱你。”
那一刻,王蒂澂泪水模糊了双眼,她握紧了周培源的手,低声回道:“我知道,我会为了你和孩子们,好好活下去。”
也许是真情感动了上天,经过一年的疗养。
王蒂澂竟奇迹般的好了。
就在一家人的生活好不容易重回正轨时,战争却爆发了。
为了躲避战火,周培源全家随清华大学转移到昆明。
王蒂澂经此奔波,加上又生下第三个女儿,只能卧床休息。
所以照顾三个女儿的重任就又落在了周培源的身上。
周培源白天工作,晚上哄女儿睡觉,经常一哄就是几个小时,等女儿睡着了,他才能开始备课。
很多次,王蒂澂半夜醒来,都看到丈夫还在油灯下刻蜡纸。
由于教材紧缺,周培源就自己刻蜡纸,油印讲义发给学生。
他鼓励学生,学生要超过老师。
周培源从住的地方到学校要走30里的路程,当时没有汽车,也没自己行车,为了教书,他每天都要4-5点起床 ,后来为了赶时间,他从老乡手里买来了一匹马,每天先送两个女儿上学,然后再赶往西南大学。
学生们因此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外号—周大将军。
有一次,天下倾盆大雨,周培源骑马走过滑滑的路面。马路突然打滑,结果连人带马摔到了沟里。
然而没想到是,他爬起来了,只是拍了拍身上的泥水,照常去给学生上课。
多年来,周培源培养了大批物理人才。郭有怀、何泽慧等都他的学生。
几年以后,周培源调到北大教书。全家也搬进了燕南园。
周培源知道妻子喜欢花,于是他就在院子种了各样式的花。
并自豪的说:“我家有5朵金花,4朵是女儿,另一朵是妻子”。
每到春天,周培源都会带着妻子踏青。
他一路紧紧牵着妻子的手,生怕她磕着碰着。
女儿们看不下去了,就在后面打趣。故意说:“不好意思,麻烦你们俩分开一下,我们东西这么多,你们要看一下呀”。
50多岁时,周培源右耳有点听不见,说话很大声。
每天早上,女儿和邻居们都能听到他对妻子大声地说:“我爱你”。
王蒂澂笑着嗔怪他,小点声,她们都在看笑话了。
然而周培源一笑置之,依然我行我素,推着瘫痪的王蒂澂去散步,晒太阳。
晚年时期,两人还将价值上亿元的书画藏品,全部捐献。
1993年, 92岁的周培源起床后依旧来到妻子面前,大声向她说:“我爱你”。
这句“我爱你”周培源坚持了60年。
王蒂澂看到他脸色不太好,于是就让他回房间再躺一会。
没想到他这一躺就再也没有醒来。
王蒂澂泪如雨下。
葬礼上,王蒂澂含泪将一封信装进丈夫的口袋。
“挚爱培源,你是我爱的人。你活在我的心中”。
周培源与王蒂澂这对恩爱夫妻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并非只是嘴边的口头话,而是一生来证明的执着和信念。
周培源与王蒂澂的故事,我们看到了爱的重要性与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我们也会忽视对伴侣的关心,而实际上,这种细小的鼓励与陪伴,才是爱情能够坚持的基石。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与心爱之人相伴走过一生,是多么珍贵的事情。让我们铭记,真实的爱情不是华丽的表白,而是每天的陪伴与耐心。正如周培源与王蒂澂所展示的那样:只要心中有爱,岁月再长,也不过是岁月的滋味。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共鸣,更加珍惜身边的人,与他们共享每一刻的幸福。岁月如歌,愿每个人的爱情都能在时间的流转中愈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