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心法一从问题取向到解决取向

案例:遇到问题学生,和家长多次沟通仍然得不到解决。家长对待孩子的问题不上心,不热情,不配合。

作为老师想解决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呢?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这家长有问题。

一、问题取向(这事赖谁?谁有问题?有什么问题?)

试图通过解决这个人的问题来解决这件事。问题就来了——

当我们用问题取向去看别人的时候,因为不断强化,问题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固定。

我们和这个人的关系也变成了围绕这个问题在互动,关系的其他功能反而被减弱。

想纠正别人的问题,本身就是问题。

我们要改变方式:把“问题取向”变成“解决取向”。

解决取向(不是问题,而是特点,基于特点去平衡)

家长的不上心,不热情,是他现在家庭状态所导致的特点,那作为老师应该给予他现在生活状态的特点,怎么提供帮助才有效。


解决取向的关键点之一是具体化。

比如:我需要你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当中,每天至少拿出来半个小时,跟孩子呆在一个房间,听他读英语课文,听完之后给孩子一个反馈。我再告诉他,你做到这一切之后有什么好处。

5w1h

who:谁去做?

what 做 什么事?

where在哪里做?

when什么时候做?

why为什么这么做?

how怎么去实现?

解决取向的关键点之二是问题站一边,“我们”站一边。

我们是伙伴,不是对手

假如家长已经知道他需要做什么,却一直没有做到,可能是他那里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先要去了解这个问题,再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比如家长回答,因为我每天下班实在是太晚了,而且回家还要继续处理别的事情,确实没法像你要求的那样,每天拿出那么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家长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告诉他:你的困难很重要,接下来我们一起想办法应对,一起解决。老师不能说这个困难是你的问题,你要想办法解决。这样说的话老师就站在了家长的对立面。只有和家长站一边,一起去解决学生问题,学生的问题才能够解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