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包法利夫人》之后,发现自己可能不太适合读国外的书籍国外的书籍,主要是因为国外的人文和国内的人文相差有点大,书中的场景没有办法想象得出来,所以就决定等看完自己买的两本国外名著后,还多读一点中国的书籍。
这个假期爱国热情杠杠的,因为假期遇到了很多的事情:东京奥运会开幕,看了老舍的《四世同堂》以及电影《东京审判》。
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可能有些小伙伴已经根据题目猜出来了,就是老舍的《四世同堂》,《四世同堂》共有三部,分别是《惶惑》,《偷生》以及《饥荒》,老舍主要通过描写北平的小羊肉圈胡同里面的祁家,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等各个阶级的人们的命运的发展来映射出抗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和发展,书名很好的反映出了战争时期的人们的状况。
目前只看了老舍的第一部《惶惑》,正如书名所表示的意思一样,第一部主要讲的是随着七七事变,日本占领北平,随着一座又一座的中国城市被日本人占领后,以小羊圈胡同的人们的迷茫,不知所措,惶惑的思想反射出当时国人的思想,也反射出了当时迷茫,不知如何的中国!
看完《惶惑》后,觉得老舍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老舍用细腻的文字将小羊圈胡同的每个人的性格,思想完美的表达出来,老舍对情感的解读很到位。我一开始读《惶惑》时,内心只有一个想法:如果我是当时的北平人,我会怎么做?我会像他们一样吗?会像祁老太爷一样单纯的认为国家如何与自己无关,并妄想只要自己不先招惹日本人,日本人也就不会来招惹自己?会像祁瑞宣一般受过新时代的思想教育对日本人深恶痛绝但苦于要承担一家人的赡养义务而不能付诸行动?会像祁瑞全,钱仲石一样受过新时代思想教育,愿意将国家,民族大义放在亲情之前并付诸行动,保家卫国?还是会像祁瑞丰夫妇,蓝东阳以及冠晓荷夫妇一般为了钱财摒弃道德而投靠日本人并残害同胞?
越往后读,越会发现,在那个时代,认知的改变是需要鲜血来铺垫的,处于七七事变时期的北平的我,一开始也可能跟当时的很多的国人一样,国家被日本人占领与自己无关,内心还抱着不先去招惹日本人,日本人就不会来招惹自己的想法,得过且过,但是还是偶尔会对自己的未来表示堪忧,不知何去何从,非常迷茫。但是时间和日本人是不会让人一成不变的,随着自己家人被日本人迫害而离去后,认知上也从小我变成了大我,自己会像钱默吟诗人一样想要复仇,从复仇变成关心国事,再进一步加入抗日的行列,直到抗日胜利或耗尽自己的生命为止。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期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