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蒋同学回来,因为上周考试成绩挺好,眉飞色舞、恬不知耻的感叹“我好优秀”,我作出呕吐状。嘚瑟完了之后,开始跟我讲述在学校种种她认为值得一谈的话题。有时感到这个“闺蜜”的啰嗦真的无以伦比。
谈到他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让我感触颇深,她说:“我们班主任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不仅仅对我们学习要求严格,而且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她的积极上进,独立思考,对自己要求很高,是我学习的榜样。”听她这样说,感觉孩子真的很幸运,遇到这样一个不仅仅在学习上,而且是在人格上能给孩子启迪的老师,特别是在初中,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阶段,有这样正向的引导,实在是感到庆幸。因为一个学生真的是没有选择老师的权利。
她还谈到,她的幽默风趣的语文老师,跟她一起共读课外书,她的阅读兴趣最近得到了激发,因为今年没收了手机,电脑平板都限制使用,她唯一的打发时间的点就落到了阅读和画画上。现在熟悉了学校的节奏,每周都带着课外书去,上一周拿的是鲁迅的《野草》,说这本书太薄,有些文章都看了好几遍,她用了一个词,说她在“研读”《野草》,我挺赞成她读课外书,她说她做卷子比较快,做完了看的。但是不知道这样子是不是会影响她正常上课的节奏。我在喜马拉雅上购买了许子东的《重读鲁迅》,上学送她的路上,我们一起听,太专业,我听起来还有点晦涩之感,但是她听得很认真,是不是还会插句感叹进来,这个大学教授的解读,希望能给她更多深层次的理解和精神滋养。感觉这几年跟着她我也读了不少的书,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感觉真的挺好。
也提到了她为之无奈的政治课,我实在搞不懂,她为什么政治总是考不好,她说自己也搞不明白。我想了想,跟她讲:现在你已经长大了,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目标,你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在学校,不管是学习过程中还是生活总,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自己想一想如何去解决。如果觉得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想一想可以怎么去寻找帮助。妈妈相信你能找到自己的方法。
在她的话题里,她也很多的谈到了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李果同学刚结识时的热络状态最近两周显然有了一些冷却,甚至上周提到说他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不是同一世界的人,我告诉她和朋友相处要求同存异,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她显然对我讲的大道理有些反感,青春期也许就是这样吧,她觉得自己已经是个独立的个体了。然后这周回来很热心的谈起的是“陈佳怡小姐姐”。和周围的人如何相处也是她必须要学习和经历的一个内容吧,但是任何道理都必须要她自己的体验,去实践,去遇到挫折,然后才会真正成长。
对她的习惯方面我还是有颇多微词,学习我倒不是担心很多,生活能力还是很欠缺,神经大条和我太像,睡觉总是睡到找不到被子,吃饭的时候一不合胃口就一口都不吃了,吃些零食,比暑假时瘦了很多。
对她的成长,我现在感觉参与感越来越低,似乎越来越像个观众。我是不是也该学习怎么做一个观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