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智管理自己 感知时间的流逝——读《与时间作朋友》

看是一篇关于时间的书籍,却是一篇关于心智的解说,我觉得是一篇关乎生活方式、工作学习、关于自律、教育孩子、人生意义的书籍。

常常感慨:时间,哪儿去了。

“真没时间”“没时间陪父母”“睡眠时间不够”。

……

全是为了给自己的“懒惰”找的借口。徉徜在沙发上,刷手机看视频、追剧、打游戏,一干就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甚至半天,一个晚上。这个时间,就不是时间?

    一年365天,春夏秋冬4个季节,12个月;一天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时间,我们每个人都太熟悉不过了,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我们每个人都在失去,每个人对时间有不同的感知和思索,于是酿成了不同的人生。时间,从我们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倒计时了,我们做各种规划,从出生到死亡,每件事情事无巨细,读书学习、跑步运动、工作生活,我们希望最大化的利用时间,可经常是:明天再说,明天再做。

我时常感到孤独,感到生活就是一团糟,认为自己不够成熟、不够优雅、不够知性、不够苗条、不够努力、不够富裕,反正就是不够,欲望在作怪,造成我的焦虑、失眠。于是乎,下定决心:今天起,我要努力了,努力了才会有收获,锻炼了才会有健康。然而,只有三分钟热度,不能管理自己。我只是习惯性规划,却永远将生活完全过成了和规划相反的状态,希望永远止步于行动,奋斗永远止步于借口。

    我明白“滴水石川”的道理,努力是一个过程,可能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甚至一两年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三五年后一定会看得到。比如:胖子减肥,胖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就成胖子的,减肥也不可能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就能减到自己理想中的苗条身材。大多数人试图吃各种减肥药、剧烈运动、抽脂等方式来“一劳永逸”,不但达不到效果,还可能是适得其反,损坏身体。我经常与儿子女儿、侄女们交流学习生活:将高考定为近时间段的终极目标,以中考成绩为起点,将高考目标分解到高中的三年,高一达到什么目标,在高一升高二的基础上,达到什么目标;每一年的目标又分解成每个学期,每个学期又分解到期中期末。以每一次的目标为起点,起点与目标近了,就不会这么难了。

我知晓“未雨绸缪”的意思,前几年在看守所工作的时候,写过一篇宣传报道《时刻准备着》,在省厅网页刊登。前几日,74岁的老母亲打电话说“未雨绸缪”的读音与解释, 连老人家都在思考,作为中年人的我,还有正在读书的孩子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做好准备呢?我的工作生活状态是:上班提前到岗,开会提前到位;与人有约,提前到场;每周日躺在床上会想一下下周工作的大概安排;每周五晚上会想周六周日做些什么事情(半天搞卫生、半天回老家看父亲、半天时间约朋友......);在做一件事或工作前,我会在脑海中过一遍事情怎么办成,过一遍怎么完成工作,甚至现场演示。我总结的经验是:准备好了,心里不会慌,事情会流畅。当然,做不到作者这样子的,事无世细,事事规划。

现在的我,碰到困难就退缩,怕麻烦,经常会烦躁,没有耐心,这是不成熟的表现,更是不理智。归结也就是自己下不了狠心去学习,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处事为人也是要学习的。“有志者事竟成”,这句从小学就读的名句,真正做起来,又有多少呢?

    “儿时盼过年,大人怕过年”。小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想着能早点过年就好。现在的我,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刚刚才过年,又到了二月,一年又一年;“昨日”儿子高考,现在就大三了。书中分析了这个心里过程,距离老去越来越近了。时间,一秒一秒的流过,不曾停歇;日子,一天一天的走过,不曾往返;年龄一年一年的增长,难再年少。   

未来的日子里,不再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起点就是起点,不努力,你永远在这个你不满意的起点,放下自己的偏见,放下自己的懒惰,走一步,好一点。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锻炼,用汗水让自己健康;读书,用知识让自己优雅;工作,用努力让自己体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