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可以买枣子吗?"一个六岁左右的男孩儿在超市里问他的妈妈,带着无比渴望的眼神。
我恰好就在这对母子身边,几乎可以感受到孩子的望眼欲穿,似乎能听到他咽口水的声音。也难怪,熟透的冬枣光是红褐的颜色就足以打动人,似乎能透过颜色感受到那种咬了一口唇齿留香的感觉。
"不知道好不好吃,别买了。"妈妈的眼睛瞟过冬枣,悠悠地说。似乎已经用眼神抚摸过这堆冬枣,并品尝了一番的感觉。
孩子沉默了,没再说任何一句话,更没有再次提要求和撒娇。我看向孩子,一种失望弥漫了这张稚嫩的脸颊。突然,我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苦。
多少次,我们鼓起勇气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诉求,哪怕不值钱的一个零食,再普通不过的一个玩具,我们内心也充满了忐忑。因为太多次被拒绝的经历,导致了我们不敢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合情合理的,在父母那里都未必通得过。
多少次,我们被拒绝后那种失望让我们再次坚定这样的信念:说了也没用,下次我决定不再说。于是,我们不再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再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有过高的期待,渐渐地,我们不敢有梦想,也不再有梦想。
于是,我们成为了父母眼里内向胆小的孩子,没有进取心的孩子,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孩子,直到成为自暴自弃的孩子,有问题的孩子。
没有刻意夸大造成恐慌的意思,我想说的是,这就是孩子胆小怯懦没有梦想的真相。在父母的一次次不经意的拒绝中,无意识的忽略中,希望之火渐渐熄灭,梦想也灰飞烟灭。
孩子该有的都有,只是在你意识到没有的时候从来没有觉察到孩子曾经拥有过,比如梦想。在孩子还没来得及告诉你他未来的梦想的时候,他已经在一次次日常的拒绝中感受到了拥有却不被支持的痛苦,于是梦想也渐渐萎缩,直至凋零死去。
并非人人都可以觉察到孩子梦想的萌芽,它藏在生活中不易觉察的诉求里,甚至藏在没有言语却充满渴望的眼神里。真正智慧的父母是可以听见孩子的呼吸,看到孩子的呐喊,感受到孩子的心跳并与之同频及时提供帮助的人。
"妈妈,可以买枣子吗?"
"当然可以,你真有眼光,一看就很好吃,我们一起来挑吧。"
真正有爱的话,该是这般温馨的对话,孩子的心里是否如春天一样温暖,笑靥如花?
懂,永远是爱的前提。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光有爱的想法远远不够。没有爱之道,没有爱之法,一切的爱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妈妈,可以买枣子吗?当再次听到这样的诉求时,多么希望可以有不一样的回答。
作者简介:
我是一名爱自然生命力体系的家庭教育亲子导师,二级心理咨询师,NLP国际执行师,致力于家庭教育的公益传播。为孩子,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愿意传播更多的爱与正能量。
我也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灵性成长的探索者,寻找真我,探寻未知的世界,是我一生的追求。
如果你愿意和我一起探讨家庭教育,交流思想,也可以加我微信。也欢迎关注我的简书,阅读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