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是一个胆子非常小的人,从来不敢当着很多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害怕出丑。
小时候,我常常害怕老师的提问,就算本来我已经胸有成竹的答案,老师一叫我的名字,我反射性的一站起来后,大脑就会一片空白,脚开始发起抖来,嘴巴变得结结巴巴,然后答案常常不尽人意,不是漏掉了关键词就是答不到点上。
虽然我是班干部,但是什么朗读比赛,歌唱比赛,我通通不敢参加,虽然我心里是很喜欢朗读和唱歌。看着勇于表现自己,一点不怯场的同学,我很是羡慕。我只能参加作文和绘画不用上台的比赛。
长大点时,人一多的场合我也是怕的。很多观点明明脑袋里想得好好的,一说出来语无伦次,让人不明白我要说的是什么。
再大一点,出来工作后,和同事们在一起开会,发言最少的那个肯定是我,因为怕嘴笨出错,可是这也避免不了出错。为什么呢?因为,主管啊什么的有时会让你报告工作,我一紧张,想好的报告总是在结结巴巴和语无伦次中完成的。
那时从未想过考虑过这个问题,也没想过怎么去改善,我把这归为自己内向的原因。
后来,有了孩子后,我发觉父母的言行举动是会深深影响孩子的。
记忆犹新的我小宝10个月时,我抱着她参加家族聚会,我刚走到我婶婶家,里面说话声和笑声传了出来,我往里一看,密密集集的都是人。我刹住了脚走到旁边躲了下,等没那么紧张了才从新走进去。
可是,我发觉我怀里的小宝的身体僵了下,她整个人往背缩。那一刻,我才发觉:小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你的一举一动她都看在眼里。
所以,我决定改变自己。为了孩子和你为了自己。
当然,改变不是说变就变的。我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为什么那么容易紧张。我分析自己的情况后明白自己是不自信。
本来很多事情我心里明明是有自己的看法,可是我却不敢肯定自己,怕说不好后害怕别人质疑的眼光。
改变的第一步是,当很多人在的场面,或者遇见陌生人我都会主动打招呼。刚开始虽然紧张,我一遍遍告诉自己:微笑微笑再微笑。
这样一来,次数多了,面对别人打招呼对于我来说,渐渐地变成了很平常的事,当然,孩子们也变了,面对陌生人和场合多的地方,他们也不会那么抵触。
第二步就是,在人多时候我首先回观察写是一群什么样的群体,他们的话题是什么?先听他们发言,在问自己是什么样的看法。等合适的时候再发言一两句。一开始先不要着急讲那么多,大脑的速度和嘴巴的速度需要时间锻炼,才能做到两者同步;第二,刚开始讲太多容易出错,一两句在心里酝酿过的比较容易驾驭。
做到这两点后,我改变的第三部是上台发言。
上台演讲跟平时交流是不太一样的。站在台上,黑压压的全是人,台上往下一看,每个人地眼睛全都盯着你看,压迫感真是不小呢!
刚好,有朋友去参加读书会,邀请我一起去。我想着这时锻炼自己的机会,所以我欣然地答应跟他一起去。
第一次参加是需要自我介绍的,当然,我是很害怕的。但是,我当时也带了孩子去的,想到为了给孩子做个榜样,我硬着头皮上去了。
上台后才发现,望着人群,又出现了脑袋空白,两脚发抖的情况,之前看过增加自信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
怎么办?怎么办?我一直问自己。慌乱中,想起了不知那里看过的一句话:紧张时,先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
于是,我先深吸了几口气,让自己放松下来。接着一遍遍告诉自己:别紧张别紧张,他们都是人不是神,有什么好怕的。
等到自己冷静下来,于是我可以开始自我介绍和对读书的一些看法。虽然还是有点紧张,声音有些发虚,但到底顺利完成了演讲。
等到第二次后,我发觉情况好多了。我不仅可以自如地上台分享读书的心得,还讲了一个读书小故事。说得条理清晰,语速也适中,这让我自信了不少。
我想:等到第三次第四次会越来越好的。
现在,我在人群里可以自如地表达自己,并不需要说得眉飞色舞,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好。
听过一句话:这个世界有外向者飞翔的天空、就一定有内向者驰骋的大地。
不自信的人大部分是内向的,不太敢表现自己。外向的人则不同他们是天生的演说家,去到哪里都不会怯场。
我们内向的人没必要和他们比较,不需要像他们侃侃而谈,我们只需要淡定从容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好了。
有个词叫:落落大方,大概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