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有意无意间每个人做过教练开导过别人。这个“教练”做得好,大家还是朋友。做得不好,就可得注意了。
①开导的误区。
不要帮人做决定。比如闺蜜和婆婆之间为孩子的问题闹矛盾,孩子一天天长大,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在要不要辞职回家自己带几年,这个问题上ta犹豫不决。
在闺蜜的立场,你说“辞职吧,孩子重要,钱可以等孩子上学后各方面稳定了再挣。”事实上,如果ta真按你的建议去做,假如以后有偏差,ta会在心里埋怨,当初你给拿的馊主意。
做倾听者,开导者。而不是要心直口快,古道热肠,帮人盲目决策。
②开导的意义。
滑雪教练去做网球教练,给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货不对版”,就像经常有这样调侃“语文是数学老师教的”。在大家的观点里,不专业的老师肯定教不出专业的学生。
而正是因为滑雪教练不懂网球,他就把主动权交给学员,让学员自己去感受哪个动作不到位,然后不断摸索调整纠正。而教练做的只是侧面帮助。
试想,如果一个专业人士在你本身就不熟练的时候,一直在旁边指手画脚,絮絮叨叨,教你应怎么去做。却不是让你去体验动作,纠正动作。你会怎么想?
这两种方式你接受哪个呢?开导是激发对方潜能,让对方体会反馈,更强烈知道怎么样才能更好的责任。
③开导的技术
用GROW模型提问,可以梳理思路,全方位思考。
第一步 G -- Goal 目标
第二步 R -- Reality 现实
第三步 O -- Option 选择
第四步 W -- Will 意愿
用第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
首先这个过程是轻松的,而对方严肃对待以处理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这样的开导才有成效。
目标: 两代人对孩子教育差异产生矛盾,闺蜜就孩子教育问题打算辞职。
现实: 现实的压力,生活质量会不会受到影响,家人就此事的态度。个人脱离社会后的发展方向。
选择: 孩子现在小学三年级,成绩较好,苗子还算正。而家里有一定积蓄,家人的收入不错,不存在生活压力。家人没有明确表态,让当事人自己选择。
最大的顾虑是以后发展方向,近几年既能照顾孩子和家庭,也能接触社会。以防孩子大了,自己成了没见识的黄脸婆。
意愿:有计划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尝试做自己兴趣方面的事情(烘培,画画),报培训班学习提高。
其中尽量多就相关的问题提问,让当事人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充分的认识。利于对事情作出判断和选择。
这样一分析有条理多了,当事人可以据此权衡利弊。开导者不用费脑筋地瞎出主意。
同样每个人遇到问题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分析和开导。一定会有个理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