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的对与错

      毛主席曾读苏洵《权书·项籍》一文写下批注:“其始误于隆中对”。按主席的原话是:“千里之遥二分兵力,安得不败”。

      其实我一直觉得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个战略错误。整个“隆中对”战略重心一直是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所以,荆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管是曹操,还是西川张松,都认为荆州必不能守。因为两面受敌,荆州在刘备手上,既威胁东吴,也威胁许昌。

      再者,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进军。一旦,荆州出兵,孙权绝对不会坐视不管。虽然,孙权一直北攻合肥,东吴水师厉害,凭长江天险据守一点问题也没有,但要从东线进攻曹军,则必须要有强大的步军跟精骑。因此我相信,东吴一定把夺荆襄九郡为主要国策。只能拿回荆湘,才有步骑的跳板,最终才能逐鹿中原,问鼎天下。即使,能按“隆中对”一样,两路出兵,东路荆州军向南阳、洛阳方向进军,西路由益州出兵到秦川。这又犯了兵家大忌——两线作战,东线两面受敌,西线战线太长,粮道艰难。再说蜀国国力有限,而曹操占据其实不只有四州,而是徐州、兖州、司隶、豫州、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大半个荆州。控制了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论国力,税收,民力,兵员可以说源源不断。

      诸葛亮一直想效法高祖刘邦图川。虽然刘备集团夺得西川,但接下来的事就学的不伦不类了。公元214年,刘备攻下成都,自领益州牧,却没有及时攻占汉中,而是率军赶往荆州,去争夺被吕蒙占据的南三郡(长沙,零陵,桂阳),这在战略上极大的错误,让曹操有机会夺汉中,陷入腹背受敌的状况。

      而当夺得汉中以后,刘备就更白痴了。1:刘备称汉中王以后,就把汉中主力撤出来了,采用消极战略。汉中主力撤出,对曹操关中威胁就小了,曹操就可以把关中主力调出,全力进攻荆州。致使关羽只好调防范东吴的守军北上,让陆逊有机会偷袭荆州。2:如果当时主力在汉中的话,诸葛亮完全可以顺江东援樊城,从后面夹击曹军。3:如果主力在汉中,上庸守军绝对不敢不去救援关羽。

      而其实,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平定了雍、塞、翟三秦地,使之成为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后方基地。 所以刘邦一直以汉中作为主要经营之地。而诸葛亮是在荆州丢了之后,才逐渐开始重视汉中的。这点没有黄权,杨洪,法正等人那样重视。法正曾建议刘备全力夺取汉中时说的非常清楚:“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杨洪也向诸葛亮说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所以,汉中才是整个刘备集团战略的关键。

      再者,由汉中出蜀共有五条,陈仓道、子午道、褒斜道、傥骆道、周洋道。既然效法高祖,人家韩信可以暗渡陈仓道,为什么就不肯让魏延经子午谷奇袭长安。

      所以,笔者认为“隆中对”只是诸葛亮给刘备画了一张大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