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无疑是三国最著名的对策。它的出名,在于它的洞见之奇。奇就奇在,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之势,八方豪杰似在股掌之间;奇就奇在,在这一对策指导下,兵微将寡,羁旅荆州的刘备连孙败曹,先取荆州后入川,成就王图霸业。
但同时,这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个对策,就因为这个对策虽然在前期契合,却最后功败垂成。因此,很多人认为隆中对过于理想化,有致命缺陷。
是否真是如此?我看并不尽然。隆中对作为一个全面的指导性的对策,必然包括地理战略和政治方针。地理战略的争议最大,因此,我们先来聊聊地理战略。
地理战略上,最质疑的,无疑是“跨有荆益”和“结好孙权”。质疑者认为,“跨有荆益”和“结好孙权”之间,绝对是不可兼得的。若刘备跨有荆益,则对下游的孙吴产生巨大威胁。他们的论断,来自于两个观点“东吴必定背盟”和若“东吴若背盟,则荆州必失”。两个观点又来自于后来“吴更背盟,关羽毁败”的事实。
那么,东吴是否必定背盟?我看未必。刘备的根本利益是兴复自己代表汉室,还于旧都,光复中原。而孙权的根本利益先是盘踞东南,匡扶汉室,之后是连取长江,成就帝业,最后是坐断东南,成就割据一方的霸业。从这一点看,孙刘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孙刘联盟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阶段性利益——抵抗曹操。不抵抗曹操,则根本利益无从谈起,而要抵抗曹操,孙刘单独都无法做到,这是孙刘联盟的大前提,也就是一段时间两方的共识。
“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
“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因此,只要曹操的威胁仍然存在,吴蜀的联盟就应该是常态,即使是夺取荆州,夷陵败北后,两国的关系很快又和好。
那为何吴国又突然背盟,夺取荆州?很明显,是因为吴的阶段性利益得不到保障和根本利益的变化。
知道这点以后,我们需要知道的,则是孙权集团的根本利益的变化。在一开始,是称蕃东南,再后来,是成就帝业,再再后来,是坐断东南,成就霸业这三个都要求,都是要求对抗曹操,因此联盟会是主旋律。而之所以背盟,一方面是因为根本利益变为保退东南,要如此,则需要保证荆州安全。另一方面,是刘备夺取汉中后,曹魏对西部攻势几乎没有,东部却屯兵百万;刘备如鱼得水,孙权却屡屡吃瘪。由此看来,孙权利益得不到保障,中分中原无望,反而蜀汉做大,威胁到东吴
“ 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三国志•吕蒙传》
一个受益极不均衡的联盟是难以长久的。刘备若能主动退守湘水以自示无东图之意,如果能多于东吴配合,说不定能够在占有部分荆州(重要在南郡)的情况下维持与孙权的友谊。
再者,即使这有点理想化,却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至于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孙权不能图谋;那么天下之大之大,他们又何以为家?
只有占据荆益。
至于“孙权来争,荆州必失”实在太武断了。自古以来,由上游进攻下游成功的比比皆是,例如王浚攻东吴,杨素灭南陈等。
更何况,这两地一个“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一个“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都是可以作为基地的战略要地,更兼有严重的内部问题,刘备完全有可能夺取。既有价值,又有可行性。
有人说为什么不占据雍凉?那我就要问了,刘备在哪,雍凉在哪?而且在荆州刘备“人多附之”在遍地豪雄的雍凉,谁来鸟你?就算到了雍凉,成功占据,又难以找到合适的盟友,更是不可行。
另外,至于政治方略,有人说它提出不了正确有号召力的口号和明确的政治目标。政治目标的确是有的,还很明确。明确在哪?明确在他的含糊其辞。他的目标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谁的霸业?刘备的。那谁的汉室?他说曹操“ 挟天子而令诸侯 ”而且通篇不谈大义,只谈大势。因而很明显,他指的汉室,是刘备的汉室,或者说是代表刘备意志的汉室。这又是不可明说的,就留给了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一个口号到时事实,但口号是给别人听的,隆中对作为战略性对策,并不像《论持久战》一样要公之于众,不要也不伤大雅。
综上所述,《隆中对》并没有过于理想化或有致命漏洞。
如有疏漏,欢迎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