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当诗圣杜甫路过诸葛亮成都的祠堂时,半生颠沛流离的他悲愤交加,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蜀相》。首联和颔联写景,芳草萋萋、松柏森森、黄鹂空鸣,一派萧索冷清孤寂的伤感映入眼帘。颈联和尾联记事抒情,从三顾茅庐、筹划天下大计,两朝开济忠臣鞠躬尽瘁、到出师未捷身已先死,借诸葛亮的波澜起伏的一生抒发自己对命运的感慨。
诸葛亮,字孔明,身长八尺,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有匡扶宇宙之才,定国安邦之智,世称“卧龙”。卧龙者,潜龙勿用也。韬光养晦、蛰居荆州的刘备辛劳半生、功业未成,然仁德名扬天下。他此时求贤若渴,正需要能人志士为之辅佐,以实现恢复汉室江山、解救黎民百姓于水火的宏伟大愿。经徐庶推荐,刘备欣喜若狂,率关张二将,经三次拜谒,终见高士。在草庐之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作出了著名的战略部署《隆中对》。
自黄巾起义开始,刘备历经磨难,虽小有名气,然势单力薄,终不可与曹操等各路军阀势力相抗衡。经诸葛亮点拨,他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时的诸葛亮,正值二十七岁的大好年华,意气风发,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他那时候,积极乐观,对刘备的未来充满信心,经再三邀请,终于下山不辞劳苦,联吴抗曹,出谋划策,相继拿下荆州、益州,助刘备实现三分天下的霸业。
然而关羽伐曹失利之后,东吴趁虚而入,吕蒙白衣渡江,杀关羽、夺荆州,孙刘联盟瞬时土崩瓦解。刘备失兄弟之愤,丧荆州之耻,迫使他忘记了诸葛亮隆中对中坚持的联吴抗曹战略,执意兴师八十万以攻吴,夷陵之战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军死伤无数,于白帝城中悲愤交加、郁郁病逝。此时的诸葛亮身负托孤之重,外有魏吴两家虎视眈眈,内忧外患。而他奋起抗争,作出了为人臣子最高的智慧和胆略。依旧放下仇怨,与东吴化干戈为玉帛,结好孙权、陆逊,安居平五路,保住了益州之地和后主刘禅岌岌可危的蜀汉政权。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本是一隐士,因为还怀有解救黎民苍生的报国之志,经刘备礼贤下士、三请出山,建立伟业。“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自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名”“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时候的诸葛亮,已经年过半百,青年时候的意气风发已经不再,老成持重、惨淡经营,让他看淡世间沧桑,依旧坚定信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世事难料,成败由天。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终究无法与世间命运大势相抗衡,然而他意志坚定,高风亮节,既牢牢谨记身为人臣的职分,虽大权独揽,然从不越君臣礼节雷池半步,维护后主刘禅的尊贵和权威。如同周公辅政一样,他勤勤恳恳,招贤纳士,识人用人,让蜀汉逐渐恢复元气,有了北伐一战匡复中原的底气。此时五虎上将,已然凋零,只剩七十老将虎威将军赵云勉力支撑。此时“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让智谋无双的诸葛亮也一样捉襟见肘、惨淡经营。
卧龙六出祁山,遇冢虎司马懿,虽智谋上略胜一筹,而蜀军远征击曹,疲于奔命,天时地利已占下风。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语成谶,他终因劳心伤神,忧思过度,车马劳顿而茶饭不思,病逝五丈原。如果诸葛亮似司马懿一样狡猾老练,他大可不必车马劳顿、劳师远征,只需守住益州疆土、绰绰有余。但是他的人生梦想还没有完全实现,他不甘心放弃隆中对中收复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终极抱负。这是他勉力支持、出师伐魏的原因。
天命难违。“卧龙虽得其主、而不得其时也”,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早已看透诸葛亮未来的人生走势。不得其时,但是那又怎样?他就是要让天下太平,就算功败垂成,也不枉此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世道清明则仕,世道浑浊则隐,中国名士的阴阳进退之道早已融入身心骨髓。诸葛亮,一代贤臣、智慧无双、高风亮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用道家的修身做儒家的功业,诸葛亮可谓是后世最为成功的典范。在事业上,他喜忧参半、胜多败少,结局惨淡。在精神上,他已然成就了自己,让后世英雄常常以此鞭策自己不要老滑俏皮、苟且偷生,而应不负时代使命,奋力抗争,以实现人生抱负。
作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纵横捭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写出师表的一刻,诸葛亮惨淡经营、谆谆告诫,不忘初心,已然抱必死之志向,而无必胜的把握。
从隆中对到出师表,他一路走来,由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终日乾乾到九四或跃在渊,波澜起伏、跌宕人生。他从来没有去争取九五飞龙在天的荣耀与光辉,而止于人臣本分,甘为仁义君子。最后他声嘶力竭,回天乏力,精力穷尽、殚精竭虑、亢龙有悔。一代贤相巨星陨落,光耀千秋。
我从内心中钦佩诸葛亮的才华和节操,德才兼备、举世无双,千古以来自无完人,诸葛亮堪称宇宙第一完人。
心中常有亮光,才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