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创造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标志。自文字出现开始,“能够看书识字”使人类有别于动物,能够实行教育,汲取前人的智慧,以加速度的形式快速发展,终成“万物之灵长”。然而,近些年的调查数据却显示了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中国读书率日趋下降,中国已经面临阅读危机。这不仅是对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的有力讽刺,也如果我们不读书,给当代人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不读书,不仅无法立足于世界之林,甚至有退化为“动物”的危机。
国民不读书,与教育有关,与教师有关,特别是与教师不愿读书有关。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教师要重视读书,提升自身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做学生的好榜样。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这读书而发展,提升精神境界,进而超越自我。“读史使人明智”,深夜阅读历史沉淀的《史记》《战国策》,可以使教师从历代仁人志士的经历中获取逆境中奋进的信念,从国家兴衰的过程中明了居安思危的道理;“读诗使人灵秀”,清晨朗读文墨添香的唐诗、宋词、元曲,可以使教师的心灵沉浸在诗中有画的意境之中,从而灵通而秀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读书能够增长教师的职业智慧。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巨大而有力的挑战。教师如果学习了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就能更好地理解,在新课程中教学目标的结果的不确定性的意义所在;教师如果阅读了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就能更好地领悟 生活化的教材内容就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师如果品读了教育者黄泉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就能更好地明白,在新课程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教育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而这在极大程度上均有赖于读书,读好书,读懂书。
当然,读书也要将就方式方法,教师应当学会将读书读“活”。圣人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亚圣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在思考的基础上,做到知行合一,将所读内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从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书卷气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爱读书的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学习习惯,才能为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而奉献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