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912天。
今天分享一本让人脑洞大开的书,叫《下怪蛋的鸡》。鸡和蛋怪本来就是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的事物,现在还凑到一块儿,还怪怪的,可想而知,孩子们听到这个书名会有多开心了。
打开书里面的情节,会让孩子们发出一阵阵尖叫。因为太符合他们的想象特点了。那孩子们的想象力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个特点是“无意想象”,就是说他们在想象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目的的。比如看到某个刺激物就开始进行想象,孩子在进行无意想象的时候,他特别享受的是这个想象的过程。对想象的结果倒不怎么在意,这是第一个特点,就是眼睛里看到什么感兴趣的刺激物就开始想象。心理学上叫“无意想象”。
第二个特点是想象出来的事物很夸张,甚至不符合实际。我们大人看了可能会觉得哇,想不到啊,这都哪儿跟哪儿啊?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看这个世界还是非常感性的,哪些事物的形态特征给他留下的印象深、有兴趣。他就容易被这些事物进行想象,会把完全不相干的形态给凑到一块儿。
《下怪蛋的鸡》这本书,如果从“无意想象”和“尽情夸张”这两个特点看,它都非常具备。所以它很契合孩子的想象特点,就是读一读它,也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但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它想象出一只很神奇的鸡,这只鸡它一见到什么新鲜事物,就会受到这个事物的刺激,然后就开始进行想象。想象的结果是下出一颗跟这个事物有关联的,超级神奇的蛋。
比如说它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就开始下什么蛋呢,跟自己影子颜色一样的蛋。它穿过足球场,就下了一个小皮球。它被苹果砸了一下,就下出来一个苹果。这只鸡的主人发现以后,他就开始担心,我这只鸡是不是病了,得了怪病了,就把这只鸡给送到医院,还打着亮闪闪的大灯泡,给这只鸡做检查,结果怎么样?
第二天这只鸡下了三个灯泡。到了这时候,鸡的主人明白了,他的这只鸡是一只超级有想象力的鸡,于是这只鸡的主人就带着鸡去电视台,想见证一下奇迹,几十台摄像机对准了这只鸡,结果太让人失望了。这只鸡居然下了一颗普普通通的白鸡蛋。
主人气坏了,真想把这只鸡当天晚上就宰了吃肉。当他睡不着抬头看星星的时候,他发现这只鸡又下蛋了,下的居然是星星。这时候主人理解他的这只鸡了,他就抱着这只鸡骄傲地说“真是一只奇怪的鸡”。
其实“奇怪”这两个字对孩子来说,就相当于快乐的想象力。孩子们为什么会对怪蛋感兴趣呢?我们可以结合孩子的想象特点来分析一下。
首先,怪蛋是“无意想象”的产物,是这只鸡,它一看到某个刺激物就随意想象出来的东西。他它符合孩子们“无意想象”的特点,所以孩子们喜欢。
第二,是这“怪蛋”的样子,它非常地夸张,一会儿是影子,一会儿又是灯泡,一会儿是星星。完全是任意组合,而且是对孩子们感兴趣的这些事物进行的任意组合。所以,孩子们特别喜欢怪蛋各种各样的形态。
孩子就是喜欢这种夸张风,脑洞大开的书,我们怎么跟孩子一起共读呢?
首先推荐给大家一个方法,叫做“有意想象法”,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主题,有任务地想象,怎么玩。
读这本书之前,先跟孩子渲染一下气氛,制造一个悬念。告诉他,我们一会儿要看的书里面,有一只特别奇怪的母鸡,这只母鸡特别会下奇怪的蛋,让孩子先猜猜看,在纸上面画一画,在他的想象中,一只母鸡下出来的最奇怪的蛋能长什么样。
等孩子天马行空地想象完、画完,我们再来跟他分享这个书里面的故事内容。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件事,就是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干涉孩子的想象。因为孩子的想象力是天马行空的,我们大人捉摸不透。如果我们太心急,就会忍不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这样做很可能就会把孩子的想象力给束缚住了,孩子的想象空间应该是无限的,要让孩子自己做主。
推荐给大家的第二个方法是推理法。不要告诉孩子母鸡下怪蛋的规律是看到什么下什么,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读前两页的时候,我们可以讲给孩子听“母鸡看到自己的影子就下出了影子,看到足球下出了足球”,接下来我们就让孩子来猜了,请孩子看看画面里都有哪些事物,母鸡在对哪个事物感兴趣,会下什么样的蛋。
这是一个检验孩子想象力,观察力还有推理能力的过程。对孩子上学以后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帮助,而且这么做也容易让孩子参与到这个故事的创作中来,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读得也更兴奋。
最后,再补充说明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隐藏着作者的良苦用心。那就是鸡的主人带母鸡去电视台做宣传,请让鸡下出一个神奇的蛋。但是原本看什么就能下什么的母鸡,当时突然失去了想象力,规规矩矩地下了一个无比正常的鸡蛋。
这个情节其实是作者在提醒我们,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们要做的是躲在暗处,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去引导。而不是站在成人的立场去干涉孩子的想象。不然,孩子那种无比珍贵的想象力,可能就会消逝得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