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催越慢,再催熄火。”大家看到这句话,是不是有些许的熟悉感?是的,这是常常贴在一些新手私家车,车尾处的小牌子。这句话也适用于家长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
它表现为家长催得越多孩子越磨蹭。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当家长过多催促管理孩子时,家长就破坏了孩子自发的动力。
当家长过多催促管理孩子时,家长已经就突破了与孩子的界限。家长已经替代了孩子的焦虑。所以,家长的行动也就替代了孩子自发的动力。孩子感觉反正有家长来管自己家,来催促自己;那么似乎就不需要自我管理了,于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动力就越来越弱,表现为磨磨蹭蹭。
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答案是:应该把焦虑还给孩子。
例如:孩子如果迟到或者学习成绩不好时,他自然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自尊受损,于是就会感受到焦虑。这些焦虑应该是由孩子自己来承受的,因为压力就是动力,焦虑就会产生改变。孩子有了压力和焦虑,自然就有愿望和动力去行动,然后慢慢就会发展出来自律来。
家长可以试着有一次不再催促孩子,当天很可能的结果就是迟到了。然后家长不需多说什么,就让孩子去经历这些不好的感受。慢慢的,孩子就能够学着去承担他该承担的责任。
原因二:当家长过分的介入(控制)孩子的生活时,孩子会感受他的自我被侵犯。
一个人的自我独立性是心理健康的最低要求。通俗的来说,就是: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事情我决定。我的生活节奏,我自己来安排。这应该是生而为人,最底线的要求了;是一个人活着的基本内核。
当家长过分介入孩子的生活,催促并管理他时,孩子的自我感就会被侵犯。“我要按你的要求来活。”这是孩子内心会升起来的感觉。它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失去自我的极可怕风险的感受。孩子在危险之中就会慌不择路,饥不择食,无暇旁顾 ;只寻求最直接的保护自我界限的方式,那就是:“我要对抗你,来保护我的自我空间。”为了寻求心灵上的自由,孩子已然顾不上这种对抗行为,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是利或是弊了。
这让人感觉到有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感。或者通俗的来说,这样的孩子会在心底憋着一句话:“我毅然、决然地抗拒你对我的控制,已经顾不上看与你不同的那条路,到底是好是坏啦”!甚至是有的孩子宁愿把自己的生活毁了,也不让家长粗暴地来控制他们。
最终的表现就是:家长你越催,我越得反着来(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