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章非常简练,言简意赅,但是意味深刻。“女”通汝,是“你”的意思,孔子对子夏说,你要成为君子儒,不要成为小人儒,这句话道出了孔子的教育主旨,他培养的是君子儒,这是读书人、士人的标准。《说文解字》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是最早古代的一个职业,比如祭祀丧礼的时候主持人,这些懂礼仪的人被称为“儒”,汉代刘歆《汉书·艺文志》中指出,“儒”可能“出于司徒之官”,是掌管户籍、分配田地的官员,后来渐渐成为专职的儒士。这些人起什么作用呢? “儒者,所以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帮助君主合于天道,对百姓实行人伦教化,“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儒者精通六经,以仁义为出发点,“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儒家学派祖师可以追述到尧舜,他们是发扬文王、武王的美德,以孔子为宗师,最重视的是孔子的思想理论。儒家学派的道也是各家各派当中最高明的。刘歆这段论述,非常明晰,也阐述了儒的发展历史,在孔子之前,儒就是一种职业,但是被孔子发扬为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派,以前完全以仕途为宗旨参与社会管理,后来更多的儒者从事文化传承,当然也有边从政,边从事文化传承的,也有专职从事教育这职业的,老师,以传道为使命的职业,是专职的儒者,这都是孔子创立的。孔子告诫子夏要成为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那何为君子儒何为小人儒呢?程子说,“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儒家学问是为自己的修养、格局、境界、气象的提升而学的,小人儒是学给别人看的,是作秀的,是心口不一的。举个例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经到江东,想游说孙权,联合抗曹。他舌战群儒,因为首先要说服东吴那些谋士大臣。江东名士严峻、程德枢,都攻击孔明言辞不合于经典,不是真才实学,孔明开始反驳他们:儒有君子儒、小人儒的区别,他说,君子儒是“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世,名留后世”,做人坦荡正直,对国家有非常的大的贡献,对当世百姓有恩泽,忠奸善恶,是非分明,要流芳百世,这才是君子儒,小人儒“惟务雕虫,专攻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小人儒就是钻在书本里,成了书虫,写写画画还可以,对于社会治理没有一点良策,不能兴邦立事,每天就知道寻章摘句,很多能臣良相也没写什么书,你只是舞文弄墨,算什么真才实学?江东名士们被诸葛亮说的哑口无言,这番话很有见地,其实理论根据出处也来自于此章。因为子夏是孔门文学科高弟,经史贯通,对于经典非常娴熟,汉儒能够保留、承传经典,我们现在能够读到经典,都是子夏传经的贡献,孔子也正是因为他专注在经典书籍里多,提醒他注意修身治世,不要成为小人儒。概括来说,小人儒大概有三个特点,我们一一分析,便于自省:第一类人就是书呆子,沉醉于书本,不关心家国天下,为了读书而读书,不能经世致用,不能用在自己的做人和生活上。第二类是读书只专注于训诂考据,不注重义理,读书目的就是为了明理,读一辈子书,不能发现和感悟书中真理,用心体贴,比如钱穆先生就认为,清儒对文字学太过于重视,研究经典,义理都丢掉了,后来桐城派姚鼐提出,义理、辞章、考据并重,尤其义理放在首位,这才纠正了文风时弊。比如鲁迅曾写文章,拿孔乙己讽刺儒家文化,孔乙己知道“茴”有四种写法,但是自身过的一塌糊涂,对社会也没什么贡献,当然,鲁迅写孔乙己是为了反儒反孔,但是他不知道孔子也是反对他写的孔乙己这种小人儒的。第三类,更多的小人儒,就是读书只为博取功名,和做人、理想、信仰没有一毛钱关系,今天我们当下社会,举目都是小人儒,只为自己的饭碗,只为自己的利益去求学,谋食不谋道,学的也都是些知识、技能,没有生命的学问、做人的学问,人人只是在竞争牟利的教育,而且全民追随,让全民都成为小人,这是最可悲的,这样,人没有追求没有底线,人与人之间失去起码的信任,这样下去,哪里还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