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娃之后,不但要伺候吃喝拉撒,还要为娃以后上学操心。朋友圈里流传过一张图“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平时看孩子是可爱的心肝宝贝,陪写作业的时候恨不得找个未来亲家领走。再看到北上广的幼升小考试,相信不少父母的心里已经犯嘀咕要不要送孩子上培训班。那么问题来了,明明不过是学习aoe和识字这样基础到不能再简单的小学知识,怎么到我们这一代家长手里,就成了靠培训解决的高难度呢?
是家长对孩子的期许陡然拔高了。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很少教硬性的知识,怎么玩都开心,而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是以教知识为主,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任务重了,书面作业多了。孩子不能够一下适应这个节奏,于是会有挫败感,这时候家长应该做的,不是指责和让孩子“无错误的”完成作业,而是在这个过程中陪伴孩子找到自信,找到学习的乐趣。
成人擅长把学习过程任务化、模式化,让学习变得无趣,而孩子实际学习的过程更随意。
现在也有一些中小学采用项目制(PBL)、体验中教学的方式,但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学校还在沿用传统方式,那么怎样才能提前培养孩子,顺利过渡到课堂教学呢?
其实家长完全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做好这三点,提前为孩子适应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第一,多提问孩子——适应课堂问答
可以在日常多问孩子问题,培养自我思考能力。提的问题最好能让孩子有思考过程,比如说盐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树要落叶,红色和黄色混起来会变成什么颜色,甚至是最简单的几加几等于几。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但能让孩子适应作答,还能培养思考和创造力。
第二,多阅读和体验——培养对知识的理解力
课本中的知识大多是高度浓缩的“精华”,而生活中如果能提前有所感受,理解掌握起来一定很快。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卡尔的父亲对他的知识讲授一部分是在户外散步中进行的,比如认识植物(自然课)、绘制地图(地理课),还有一部分是在阅读中进行的,比如读诗(语文课)、多种语言读同一首诗(外语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卡尔无论是知识面还是动手能力都能很好的掌握。
第三,多做知识相关的游戏——寓教于乐
比如让孩子分苹果给家里的几个人,怎么分?(是不是想起小学数学应用题),再比如下飞行棋,拼搭积木,都是很好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游戏。游戏的好处是孩子在过程中愉快的掌握了知识,很少有抵触情绪,还能够拓宽知识储备和开发智力。
最后,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希望家长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可能你教了他马上就能会,要给孩子理解消化的时间。别忘了最简单的学说话的例子,孩子学会说话之前都还要听一年左右的母语输入才能开口说,所以不妨抱着“我今年教,他明年会”的态度,平时多用心,在家就能做好启蒙,顺利过渡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