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来就不是一些无意义的人间影像,而且,电影中那些看起来自然的社会和个人价值观都应当加以分析”——蒂莫西
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不能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那么这种阅读或者写作就是浪费时间。文章用字词传情达意,而电影是使用影音,电影是一种特别的文章。
阅读长文我们往往迷于情节的曲诡而忘失文章的主旨,看一部电影就更加难抓住编导的拍摄初衷。
《绿皮书》无疑是一部佳作,得过很多奖。其它的花絮网上已经足够多,在此我们只想更深入一点,扒去包衣,看里面到底有几颗能饱腹的玉米。
如今,物质文明高速发展,没有了三餐温饱的担忧,为何人们却看似更难快乐起来呢?
可能,《绿皮书》的创作动机和时代意义就在于此吧。
人类得益于思维而主宰万类,然而再严谨,再慎密的头脑不能取代心灵去感知。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编导的主旨,不确切的说:
《绿皮书》讲的是一个寻找快乐的故事,心灵从来是老板,大脑只能当个好司机。
<唐>
有身份的人,音乐家,后面挂着各种“家”,遗憾的是他还是一个“没有家”。
性格:严谨,教条主义,各种规矩特别多。托尼在浴室里把他解救出来,他第一时间没有表于感激,反而质问托尼有没有行贿,简直就是迂腐。
价值取向:非常关心尊重和优越感,也就是说,别人怎么看是他整个活法的取向。他想摆脱这身黑,所以行为上做得相当白。然而这身黑是本来有的,悲剧的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正是他独自受苦的原因。
我们常试关注大脑思维本身。理性,抓取,名相,比较,逻辑,规则是不是大脑的共有的运作特性?是不是象剧中的唐?唐就是象征大脑。
他代表当今社会中受到集体无意识碾压,生活过得目标化,条规化的理想族。
现在人们都不安于本色,我们眼中的白可能是一间更大的房,某所名校,又或者名片上更多的斜杆。
我们奉行:只要得到就能幸福。
然而,真得能幸福吗?
未必,致少编导不这么认为。
<托尼>
什么家都不是,混混一个,他只是“有个家”。
性格:托尼就是一个孩子。即兴,任性。他和唐在一起,唐更象老师,父亲,动不动他就受到批评。托尼爱结交,相识遍天下,口碑还不差。他爱吃,爱家,爱吹牛......他有那么多的爱,以致于他的恨也显得有点可爱。
价值取向:用托尼片中说的一句话“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问问你为自己做了些什么。”
唐为了得到尊严选择了向世人证明的路,一条向外追求的路;
托尼选择了向心灵求索,只要无愧于心,就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我们无法描述一个心灵,然而婴儿最接近心灵,
篇导把托尼刻画成孩子的个性就是为了用托尼象征心灵。
还记得最后一站的这个特写吗?
<幸运石>
这是理解电影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我们为编导的才华横溢叫绝的地方。
让我们回忆一下片中这块小疙瘩它的前世今生。
它从何而来已不得而知,也许它见过恐龙,也许它被哈里波特施过咒。
那天它和托尼相遇一见钟情,托尼顶着唐的反对把它拥入怀内。
一路南来,历尽艰辛,托尼不离不弃。
北返时唐想起了它,开始欣赏它,最后唐把它请进了自己的宫殿中与凤凰作伴。
它像征着一种信仰,一种对自然和生命本身的敬畏,一种永恒的守望。
从此可见编导不是单纯崇尚心灵的解放,自由。
人类灵魂的原罪揭示着人类自身的种种不完美,让人类或人性臻于完美需要学习,需要理智,需要思维的辅助。
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也许才是理智和心灵的完美结合。
希圣希贤在当代提起可能会有点老套,然而这才是一个高级生命体应有的生命抱负,只有这样活过才算不负己灵。
这洽洽正是《绿皮书》比过往许多单纯强调自由、解放的电影进步和深刻的地方。
< 始 未>
电影从欢场开始,在圣诞前夜的家庭大聚会时,托尼夫妻与唐的拥抱中结束。
欢场的开幕有暗示本片是一场寻欢之旅的意思。
结局的拥抱,就是心灵与大脑的和谐,心灵依重于思维而进步,理智应回归心灵的家园,听从心灵的向导。
<去程>
天气暖和人心冷。
一路上是事故多多,经历各种磨难和不快。吃拳头,受冷眼,蹲大牢。整个感觉就象在北卡罗来纳洲表演中场找不到尿尿的地方一样,自憋尿,不可活。
<返程>
天气很冷人心暖。
原先请吃皇家烟的警察叔叔现身雪地大营救。
最后还是唐当司机把托尼送回家。
篇导的意图其实已经很明显,
向外求,难,向内求,易。
心灵是老板,脑袋是伙计,跟随真心的指引,想方设法努力向前,当下就有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本来应该把电影中的情节再分析一下,只怕篇幅太长,相信诸位看官也能自行挖掘亮点,在此就不啰嗦了。
最后与大家分享这一个画面,到家时托尼在车后睡着了......
让我想起了张晓风的一段文
“我睡去,无异于一只羊,一匹马,一头骆驼,一株草。
我睡去,没有角色,没有头衔,没有爱憎,
只是某种简单的沙漠生物,一时尚未命名。
我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