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黄佟佟的《我必亲手重建我的生活》一书,在序中,作者说到70后的审美为零,为什么要这样说?
我有以下观点,与大家探讨:
其一,70后处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物质可怜的没法提,童年时期只解决了温饱问题。当时没有现在的玲琅满目的商品,更没有网上的外来好吃又好看的食品。
那个时代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更别提衣服的颜色了,少的可怜,黑,蓝是主色,到八十年代才有鲜艳的颜色出现。质地也就那几样。
记得上初三,那年流行中山装,每个同学都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你猛一看还以为是校服呢。清一色蓝的,我妈觉得女孩子穿蓝色不好看,扯了红色的布料,回来做了一件给我妹穿,你没见同学们那羡慕的眼神都要穿透衣服了。问在哪里做的,自己也好去做。可想而知当时物质的贫乏,怎么能谈到审美。
其二,缺乏美学教育。学校教的除了文化课,就没什么了。下课就是跳皮筋,砸沙包。音乐课,除了书上的歌,别的都没听过。美术课就照着书画,音乐,美术老师也少,常有不来上课的。体育除了跑步,顶多打个篮球。谁还懂的什么是美?
现在的孩子学跳舞,弹钢琴早早就接受美的教育。而我们那是看到电子琴都高兴的蹦起来,除了音乐老师,有几个会弹。更别说怎么懂得去聆听美的音乐。
而这种缺乏美学教育理念,也给思维造成固有的伤害。
其三,就是固有思维习惯,导致对美的追求低下。
在我们的认知里吃饱穿暖,就过上好日子了。不再要求使自己更美,更漂亮。觉得自己配不上好的东西,不敢去追求美好的东西。
买漂亮衣服,怕贵,怕自己会弄坏,舍不得给自己买,总认为有穿的就行,干嘛要那么好的呀,太浪费。所以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们遵守着老辈的传统,洁净就行,不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于是对美好的东西都不敢去涉足。
其实以现在的经济条件,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好东西,但受固有思维,及传统文化的教导,使的70后审美停滞不前,不敢去追求美好的东西。
所以综上所述,70后的确审美为零,不足为奇。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审美观没有提升,在物质富足的当今,70后也在逐渐提升自己的审美观,渐渐与这个世界缩小美的距离。只要有颗爱美的心,任何人都能改变。
当懂得缺乏美的审视后,首先因为有了物质基础,并且如今各种打造美的行业比比皆是。你不懂不要紧,会有人帮你打理你的服饰,发型等。那些行业为美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你只需舍些银子即可。
再是提升自己美的品味,鉴赏之类的东西,可以请教专家,或是有经验的人。帮自己提升美的品味。
最后多出去走走看看,开阔视野。对于美的东西就会越来越要求高了。
70后的审美为零,是输在起跑线上了,但后劲物质上的富足,将会使得他们奋力追赶,使70后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