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这些论文、教科书通常都看起来很是生涩难懂,沉重莫名的厚度,专业名词的堆积,干涩的语言,交织的构建了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天梯,让人看见就不胜其重。
我一直怀疑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写?我想了一下可能是基于这样的理由:
- 每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各不相同,但条条大道都应通向罗马,为了保障文字标准没有歧义,所以通常使用严格的定义。
- 专业词汇可以帮助从业者迅速的理解文献,熟悉专业词汇有助于从业者对于其它同类文献的把握。
这样想倒是蛮有道理的。不过有一个问题,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过剩 的时代。什么是信息过剩呢?就在十几年前,我们的生活还未如此丰富,一个海外留学回来的人可以作为十天半个月的谈资,我们可以翻来覆去地读一本书很多次,即使大脑已经记忆住了大半部分情节亦难以忘怀。是的,那令我爱不释手的书真写的很好呢,可说实在的,难道不是因为我们信息摄取的渠道太少么?
因为没有办法获取,所以就倍加珍惜,而当我们有了太宽广的渠道获取信息时,对信息的取舍就成了一大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们对教科书的要求应该改变一些,教科书是为了吸引学生入门所作的准备,太过严肃与正经怎么能吸引学生呢?常常有人说现在的人浮躁,难道不是因为所学的东西相较这个琳琅满目的世界太过缺乏吸引力。
你怎么能对着一块木头年复一年的抛媚眼呢?
学习本不应该是高贵的,学习的过程才是,我知道世界上有一些能从标准的文字中读出世界的智者,可作为一个学生,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告诉别人并让人理解的清楚透彻明白,难道不是应该很快乐么?放下身段,不要纠结于所谓通俗文学与正经课本的区别,这个世界已经如此无趣了,至少让我们的文字生动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