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号称“龙乡”,是“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地。
1995年10月11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把镌刻“龙乡”二字的铜牌赠送给濮阳,使濮阳在全国的“龙乡”地位得以确立。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那么龙的原型为何物?有人说是蛇,有人说是猪……莫衷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出土了不同形态的龙形文物:辽宁红山文化的玉雕龙,湖北黄梅的石块堆塑龙,还有山西陶寺盘龙纹,但这些地域特色的龙与后来特别是明清时代的典型的龙形象相去甚远,因此它们不可能是一脉传承的中华龙形象。
濮阳西水坡出土的6500多年前的蚌塑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其原因有两条:一、濮阳蚌塑龙以鳄鱼为原型,而且头上有角,与商周秦汉及至明清时期的龙形状较接近,它们之间似有传承关系,可以说是后代龙的鼻祖;二、濮阳蚌塑龙出土时不是孤立存在(有三组),有虎、鹿相配,且与人交织在一起,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他地区出土的龙与此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难怪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说:“我总算为故宫里的龙找到了祖先,这不仅是中华第一龙,也是世界第一龙。”
西水坡遗址的蚌塑龙由三组蚌壳龙虎图案组成:第一组为蚌壳摆组的龙虎墓(编号为M45)。墓主人头南足北,其东侧为一龙图案,长1.78米;西侧为一虎图案,长1.39米,皆用蚌壳摆组而成。M45中的蚌壳除一枚楔蚌外,余为珠蚌和矛蚌。墓主人则是一具1.79米、躺在龙虎之间的森森白骨。第二组图案(编号为T176)由龙、虎、鹿(有说是麟)、凤(鸟)和龟(有说是蜘蛛)组成,龙头朝南,背朝东,张口、伸舌、瞪目。龙口前方有一椭圆形蚌图;虎头在北,两耳竖起,虎脸上眉、眼、鼻、口清晰可辨,背朝东,龙虎蝉连为一体;鹿在虎背上,头朝南,臀上似卧一凤(鸟),头北尾南;龟摆组于龙头东边,头南躯北;另在龟和凤尾之间,安放一件精致的石斧,刃朝西北,背朝东南。此蚌图除两个虎耳各用一冠蚌,虎眉用两个小矛蚌,龙头上有一个矛蚌,全部用珠蚌摆塑。第三组由人骑龙和奔虎组成(编号为T215)。图案为北虎南龙,背相对。龙头朝东,昂首、挺颈、舒身,前后两腿呈八字斜伸。龙背骑一人,皆用蚌壳摆组而成。人面向东,口中吐出一细长物,人腿下垂,两臂前后斜伸。虎头朝西,颈直前伸,尾翘起,腿均弯曲,鬃毛高竖,呈疾奔飞跑状。龙、虎、人的北、东、南有三片枢密有致的散蚌壳,酷似浩瀚的星空。该组图案采用蚌壳种类最多,有丽蚌、楔蚌、矛蚌、珠蚌、帆蚌残片等。
我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评价西水坡蚌塑龙是中原地区“最早的‘艺术神器’”。上海大学杨群教授赞扬西水坡蚌图“不仅形象生动,气势更雄伟磅礴,使现代人们见之无不为6000多年前的精湛摆塑工艺和艺术所震惊。”“西水坡龙虎造型蚌壳堆塑构思精巧,思维设计高超,显得十分成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对西水坡蚌塑龙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这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形象图,将中国天文学起源时间从过去的公元前1000前提到公元前4500年。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也认为西水坡墓的发现,“完整的把黄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龙、虎、鸟、麟四象,应是已对星象进行了长期观测的一次总结,连同对北斗斗柄的观测,说明这时的先民已经掌握了不应低估的观象授时的知识,同时也说明了先民所萌生的天地相通信念以及对星空的敬畏和祈求,这些知识与观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M45号墓的墓主是谁?首先他是一位帝王级别的人物。龙为百虫之王可知风雨,应是农神;虎为百兽之王,应是猎神;墓主由支撑当时人们生活的农猎两个主神守护,乘龙驭虎,巡天察地,凌驾于天地人三界之上的一位圣灵,非帝王莫属。
历史上被刻画为龙首龙身或与龙有关的帝王大概有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M45号墓的墓主是传说中的这些帝王还是另有他人?颛顼是黄帝的孙子,炎帝和黄帝是同时代的人。如果该墓主生活的年代在黄帝之前,墓主肯定不会是颛顼或颛顼之后的帝喾、尧或舜。据考古学家考证,黄帝登基的年代是公元前2698年,最早的说法为公元前2796年,颛顼帝不可能在此之前。据建墓年代及墓主的年龄可推知墓主的称帝年代约为公元前4530年。因此推断该墓主决不是颛顼及其后的帝王,应是比颛顼还要早一千七百年到两千年的另一位帝王,这位帝王也不会是女娲,因为墓主是一位男性,而伏羲帝与墓主在位的时间相同,因此这位帝王只可能是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帝。
西水坡蚌塑龙出土后,龙文化研究者将其龙认定为“中华第一龙”;虎文化研究者将其虎认定为“中华第一虎”;美术研究者将蚌塑图认定为中国古代绘画、雕塑成熟的源头;五行研究者将第二组摆塑中的龙、虎、鹿、凤、龟合称五灵(或五福),是五行文化的祖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将其定性为6500年前的天文形象图。
“濮阳仰韶时期墓葬的龙虎蚌塑图被证实为天文图后,不仅把中国天文学的‘四象’传统在夏鼐的基础上前推了3700年,让历史翻了一个跟头,而且还让那些坚持中国‘四象’西来的人哑口无言。濮阳天文图不但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图。我们不说埃及、巴比伦、印度的天文学是从我们这儿学去的,但至少别人不能再对我们说三道四,如果他们想再说,那就必须拿出比濮阳天文图更早的证据来!”这是冯时(第一个将西水坡遗址定论为星象说的人)研究员的原话。因为在西水坡遗址出土之前,中国天文学中传统的“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只能被推测到公元前八世纪,也就是说它只有2800年的历史。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曾任《濮阳日报》社社长的张满飙先生在《帝舜故里》的《前言》中说,西水坡遗址“文化内涵聚集了那个时期所有遗址发现的文化因素,有全面提升到最高水平;它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伏羲是历史的真实。”
“中华第一龙”的遗址还隐藏着更多的秘密,我们对它的研究还只是开始,对图案潜意的挖掘及当时社会的好多未解之谜还需我们去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