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室的职业生涯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或专业生长主要依靠自我发展、自主发展、合作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时间上掌握相应的专业发展策略。
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就是教师本人对教育情境中自己专业现状的总体认识、评价、体验和期望。教师是一种高自律性的职业,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对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过高或过低的专业意识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教师认为教育工作是一个安稳、缺乏挑战的职业,一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工作,那么,二十年教龄或许就是他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而过度高估、过分自负,又会导致盲目自尊而藐视专家理论、轻视他人经验。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应当是谦虚谨慎、积极向上、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
专业发展规划就是教师本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一个蓝图,为引导、监控和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框架。古人说“取法乎上,则得乎中;取法乎中,则得乎下;取法乎下,则无得矣”。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在专业发展上无所规划的教师,其专业发展的大境界也不会有多高。教师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的环节一般包括:(1)自我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优势、缺陷;(2)环境分析,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使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社会、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3)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愿景,列出优先发展领域、长期与短期目标等;(4)拟定专业发展路径,设计行动方案
3.以日常教育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专业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专业理论或理念的源泉。其实教师无需远求,只要善于反思、探究、学习、合作,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做专业发展的有心人,就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纵观教育史上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大师,无不是立足于自己的专业实践成长起来的。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有:
(1)日常教学反思。日常教学反思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专业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回忆、思考、评价,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美国学者舍恩认为:人们职业水平的提高,最主要的渠道不是离开职业活动的专门学习,而是在职业实践当中不断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波斯纳则提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实际上,教师个体65%以上的专业技能,都是在任职以后的实践环节中形成的。
(2)个人行动研究。教师带着问题,通过实践探索问题解答的一般原理或在理论的指导下去解决和验证某些现象与问题,都是个人行动研究。近年来兴起来的校本研究即是放大了的个人研究。教师不像工程技术那样强烈地依赖于基础理论,教学(学)是实践之学,一线教师做教研有独特的优势。
(3)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倡导专业自我发展,并不是主张以教师自我为中心而囿于个人狭隘经验。阅读可以开阔理论视野,借鉴他人优秀经验,丰富自己的专业基础;写作在于反思自我,共享教育经验,通过表达来完善自我的专业水平。这是一种通过个人知识管理来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有:教育名著的细读咀嚼、慎思体悟,教育案例开发,教学档案积累,个人博客创建,教学日记,教育随笔,教育叙事等。
(4)同伴交流与合作。同伴交流与合作就是让教师通过与自己的同行共享对教育的感悟、体验与困惑,实现对专业的认识和发展。具体交流沟通方式可以是聊天、座谈、听课、参观、看课例录像、网站论坛、课题协作、专家支持、问题讨论等。所以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教师专业阅读,是现在大师的肩膀上去前行的;专业写作,是现在自己的肩膀上去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是现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5)“跳出”教育谋发展。“跳出”教育,就是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教师不要把专业发展的资源和思路局限在教育领域,应把自我发展置于社会与时代的背景之上,与相关人员交流,关注其他行业的发展,从社会整体生活中吸取养分和灵感,从而改善自己的专业实践,成为一个专业自主和“自由”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