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学习本身,学习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改变和成长。如何才能通过学习,最终去获得改变和成长呢,中间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就是实践。
最近在学习课程《至少主动做成一件事》,我已经读完了第一遍。第二遍开始,我计划自己可以针对某些点去刻意练习,其实就是想要去实践,我希望这么好的内容,能够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比如说,如何去确定自己的目标,我虽然已经读完了文章,而且输出了两篇笔记,但是我对自己的目标仍然没有明确下来,那么我是不是应该去尝试着问自己一些问题。
我现在做的哪些事情是具有长期可积累的价值的?
什么是长期可积累,我理解的就是指,那件事情做成了以后,不用再像以前一样付出也可以持续产生作用或价值,这个价值可以被复制和扩展。就比如说,我现在在公司里上班,如果只是为了获得收入,那么这份上班的工作就是一个短期价值,是不可积累的,因为我离开了这份工作,就得不到这份收入。但如果我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技能,培养了自己的某项职业能力,那么这项技能就相当于一个可积累的事情,就是说我离开了这个公司,我的技能也一样在创造和发挥价值。比如说投资技能,具备投资能力的人,他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决策转化成具大的价值回报。比如说创作,不管是哪方面的创作,一个好的作品可以持续传播,带给他人价值,也给自己带来收益。
我现在做的事情是我的刚需吗?
什么是刚需?刚需就是那些停下来会很难受很难受的事情。比如每个人都要吃饭,睡觉,这些是绝对的刚需。还有比如成长这件事情,当你了解到自己一直没有进步,没有成长的时候,你是否很难受呢?所以,对于多数人来说,成长也是刚需,不过我们常常会把自己年龄增大,经验增多了,读书多了,阅历广了误当成自己的成长。
最近在圆桌社群,有一个高频词是觉察,我们是不是能够觉知自己的思想,情绪,言行,我觉得可以判断是否进入了真正成长的大门。
如何获得觉察的能力和习惯呢,通过冥想锻炼,每日反思,不断实践,提升自己底层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我现在反思,写作,也是锻炼自己的觉察,做起来有点难受,而不是不做会难受,所以它远远没有达到成为刚需的标准。但是正如周岭所说的那样,刚需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需要培养的,如果我能够坚持反思,持续写作,慢慢地我就可以体会到它的好处和价值,看到自己的进步,最终我会离不开这件事情。那么,反思和写作便就是我的刚需了,成为刚需的事情,也就不需要坚持了,就像我们从来没有听人说过吃饭、睡觉是需要坚持的。
我知道自己内心里最热爱的事情是什么吗?
我发现,原来过去那些我曾经以为自己最热爱的事情,现在再想它,都已经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了,不知道是我此刻的心境,还是因为我没有想清楚自己的目标。热爱的事情可能只是兴趣,而对兴趣的要求往往只是愉悦自己,但目标应该是对自己和他人有长远价值的事情。如果我们所热爱的事情能够对自己和他人有长远价值,那么做成这件事情的概率是很大的,因为兴趣和目标重合了。
那么,我为什么对之前热爱过的事情失去了热情呢,大概是因为这些事情带给自己的反馈太少,没有感受到它带给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反馈为何少呢,因为自己很少输出作品,总是缺少勇气,被完美主义心态禁锢在舒适区里啦。
总之,如何去确定自己的目标,这是个值得去花时间琢磨的事情。答案也许不光是思考出来的,还要觉察自己的感受,并经常追问自己为什么,慢慢来,你终究会有觉醒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