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形象引发了思考——读《欧也妮.葛朗台》有感

【郑重申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天使”一词常被我们理解为上好的褒义词,因为它象征着纯洁和美好。《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中作者巴尔扎克笔下的欧也妮便是人间天使的最佳角色。

      只是,读过这本书后,我便被这种天使的单纯、孩子气和一味的顺从、迁就和无条件的爱产生了置疑。所以我有时就在想:这样的天使在人间能够生活下去吗?甚至我还这样想:如果天使真是这样的,那不做天使也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欧也妮的天使形象吧!

      父亲给她多少钱,她都无所谓。欧也妮的父亲虽是法国商业界的知名有钱人士,但由于这位父亲用钱非常吝啬,生活中,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都只舍得花费很少的钱,据书中所写每个月就只是给他女儿六法郎,有时还会更少。然而,面对父亲的吝啬,女儿欧也妮没有半点的怨言,甚至可以说没有半点的其它想法,因为她也很少花钱,总是宅在家里,几乎与母亲做着同类的事——纺织毛线,缝补破旧的衣服。其他方面的事书中便没有更多的记录。也就是说,这位年轻姑娘过着一种与她这年龄段,与大城市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既不读书学习,也不到社会界去交朋友,整天只是与母亲、仆人呆在一起,过着无忧无虑的简单生活。

      被禁闭,不反抗。欧也妮在书中所展示的个人形象中,唯独只有一件事,她表示出了勇敢。那就是当她知道堂弟身无分文现金要独自一人去闯荡时,出于她对堂弟的爱慕,背着父母便把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全部金币给了堂弟,后来父亲知道后,便被禁闭起来。有意思的是,在禁闭期间,她没有表现出半点的反抗和对父亲这种做法的不满,也从不会想着去争取父亲的宽恕。最后得以解除禁闭,都是因为母亲多次向父亲求情,父亲才同意的。

      从不指责父母亲。不得不说,她的天使形象真的是在此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要说,她会去指责自己的父母亲了,身边的人知道因她受到禁闭,父亲每天只让仆人供给她面包和水的惨状,为她打抱不平时,她却说:“他的做法无须旁人赞同与反对,损害父亲的形象也就是损害我们的尊严......”

     对抛弃自己的堂弟,没有以怨报怨。由于叔父的突然自杀,致使堂弟短时间内落入了窘迫,于是欧也妮与才有机会与堂弟产生了超出亲情的那份感情。本来,在堂弟外出闯荡时,他们俩是有过约定的。然而,五年后堂弟虽然赚到了一大笔钱,但在他心中已根本没有了他堂姐欧也妮,更不会想着回到她身边。回来后,便直奔美丽的城市巴黎。相反的,欧也妮却显得很单纯,她以为堂弟也会像她一样坚守诺言,会回到她的身边。只是,后来当她知道堂弟回巴黎要与一位有身势家庭的女儿结婚后,她虽然气愤,但没有采取以怨报怨的办法,或是去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而是把叔父自杀之前欠下的债偿还清,成全了堂弟的幸福。

      从某种角度来看,她最后还没有仆人幸福。有意思的是,当她父亲死亡后,她便请公证人核清了家里的所有资产,除了帮叔父还清了生前欠下的债务外,还付清了家中仆人娜侬多年来未付给她的全部费用。这下可把仆人娜侬给乐上了,当这笔费用付清后,娜侬却从一个仆人身份转变为资产阶级身份。不久后,娜侬还和一个她心仪的男人结了婚,过着幸福的生活。为此,我曾有过这样一个有些小家子气的想法:欧也妮在这方面还没有仆人娜侬幸福呢!难道这是天使惹的祸吗?

      反思:为了塑造天使纯洁、美好、宽恕的形象,就一定要这样吗?成长在一个有钱的家庭,什么都不学,不去拓展眼界,成天只是玩玩闹闹,别无更多欲望和所求。一味的顺从,一味的爱他人,从不为自己的幸福去考虑和着想。

      对此,作者巴尔扎无限感慨的说,受到遗弃的女子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有的女人,为了自己的幸福,会去抢夺抛弃自己的丈夫,有的会去杀死对手,然后远走高飞,或是上断头台,或一死了之,这也许是干得漂亮的,她们犯罪的动机实际上是一种超越法律的崇高的情感;另外一些女人则是低头认输,默默地忍受痛苦,她们要死不活地听从命运的摆布,一边哭泣,一边又在宽恕他人,并且还为他祈祷,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这就是爱,真正的爱,天使般的爱,为痛苦而生、为痛苦而死的自豪的爱。

      也许,天使这个美好的词语只能与天国的环境相匹配,而在人间,天使这个词就显得有些无力和残酷了。

……——……——……——……——

(阅读后,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