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时候,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文艺青年。就这样,文艺青年还莫名其妙成了个贬义词。
这是最近我颇有感触的两个例子:
1.
这是在老早以前《晓说》第一季的番外篇,那应该算一期类似于访谈的节目,在节目上就有个提问的男生这么问的矮大紧:
“老高,那个,我心目中你的形象就是玩琴,拍电影,玩音乐这么一个大龄文艺男青年。可能我觉得我也是个文艺男青年,但是现在文艺青年变成了一个骂人的词,然后我想问下你怎么看文艺青年”
2.
是最近QQ空间里看到的一位朋友的感慨,具体的记不清了,大意是说,身边的朋友都去看了《微爱之渐入佳境》,大家都好文艺,自己却去看了那什么《智取威虎山》.,好没出息 blablabla...
在台上讲了半天“诗和远方”后,大清华的师弟们提的问题依然是“我该去国企还是外企”,矮大紧觉得这是最让他失望和抓狂的,但我倒觉得他忘了自己曾经表达过的另外一个观点:“无论在哪个人群,人总是可以以正态分布的形式分为好几种,一个班级里总有一个热心肠,总有一个美女总有一个花花公子,总有一个文艺青年。而且很巧妙的是这不是人为造成的。”这就很能说明问题,虽然是在清华演讲,但是黑压压的人群里,很显然积极抢到话筒提问的人有极大的可能性不是文艺青年,不会胸怀国家,这倒不是说清华高材生也不咋的,这只是一个现实而已。《晓说番外篇》里的关于文艺青年的提问也一样,这样的提问让我很纳闷:是什么样的心态和认知会让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文艺青年?又是什么一种心态和认知会让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人认为自己是文艺青年?
什么是文艺青年,可能并没有真正标准答案,矮大紧在回答问题时说,世上分文艺青年爱好者和文艺青年,真正的文艺青年要手上有笔有相机有琴,否则至少文艺青年爱好者。这个答案差不多不过可能并不全面,文艺虽不是标准玄学却看上去源于某种“玄学”,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里面。
文艺青年到底是几个意思?
文艺青年绝不是一个标签。
首先,文艺青年会问“你怎么看斯特拉文斯基?你怎么看基耶洛夫斯基?你怎么看...",但不会问“你怎么看文艺青年”。俗话说文人相轻,但真正经过文学艺术熏陶,习惯于思考的文艺青年,是不会纠结于某些标签的问题。文艺青年遇上文艺大叔,胸中自有千言万语恨不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怎么会把时间浪费在“刘强东和奶茶为什么分手”这种级别的问题上。
其次,即使要问关于文艺青年的问题,也是绝不会先自称文艺青年,这倒不是因为如今文艺青年是个贬义词,如果遇到知音真心实意的称赞自己是文艺青年,那自然是很高兴的事,但是以文艺青年自居总觉得哪里不对。文学艺术博大精深,纵然置身于众人中颇有学富五车的感觉,但自己认真去思考一下,把文艺这个标签戴在头上实为沉重。
再次,两部电影就能区分文艺与否,这就是最简单粗暴的标签鉴定法。生活中很多朋友似乎就是这么看待文艺,有个玩意真不太了解,应该就是文艺,另外一个东西我太熟悉了,那怎是啥文艺嘛。文艺青年表达出来的观点可能会很简单粗暴,但在思想层面上会经过深思熟虑,反之大众中的许多人,表达的很复杂但却总是源自于本能,如鞭炮一样一点就燃。
“文艺青年”变成贬义词,实为大众误读,实为源自无知,总以为调侃开黑在先就能占据气势上的优势。其实文艺青年又不是洪水猛兽,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误国,只可惜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又谈何误了泱泱大国。
皆非文艺青年,世人不识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