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总有一群群体刺痛着我的心,那就是看客。在《祝福》中,看客们将祥林嫂的丧夫丧子的故事拿来咀嚼,嘲讽;在《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阿Q正传》中阿Q的故事也常常被别人当做生活的一剂调味料。其实在我看来,看客的存在没有什么错,错的是看客麻木的心。
看客多数总是抱以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看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他们对别人的生命、感受和精神都持有漠视的态度。去年在甘肃庆阳,一位19岁的女孩坐在百货大楼平台上准备跳楼的时候,不只有多少人在楼下怂恿着“在那里犹豫什么?丢不丢人?快跳啊!”当看到这则新闻时,我为这个女孩感到了无限惋惜,也许她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围绕耳边的还是那些嘲讽和不屑。我无法想象,这些看客是怎样扭曲的心理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他们的心态早已远远超过了漠视、冷漠,更多的已经是对当事人的谋杀。
记得之前有看过一部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当女主人被校园暴力欺凌时,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袖手旁观,他们用着麻木的心看着别人的身体和心理被践踏。虽然当中不乏有想帮助受害者的人,但是还是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因为有一个可怕的群体,一颗胆小怕事的心:如果我插足了这件事,下一个被欺凌的会不会就是我?其实少数看客,他们并不是麻木不仁,而是没有“勇气”站出来,他们害怕而站到了多数人的一边:旁观。
其实细想我们生活中,哪里有人,哪里就会有看客。只不过,我们看的人和事情可能只是平常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对当事人的影响可能无关紧要。当有人吵架时,我们站在一旁指指点点,没有人上前劝架;当有人在楼梯上摔倒时,我们下意识扶了一下扶手,没有人关系摔倒的人;当下雨天同学没带伞时,因为不熟,我们撑着自己的伞假装没看到地走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戏,表演给别人看,而且永远把别人的所作所为当成戏来看。看戏和演戏就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看客多抱有看戏的心理看着别人做戏,他们麻木不仁地从别人那里得到谈笑的资本。
但有的时候,我们都不得不做一名看客。在职场上,老板失了合作机会而把责任推给下属,责备同事文案没做好,或者在家里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骂兄弟姐妹等等,我们只能是一名看客。我不能去顶撞上司,因为我的工作,我也不能责怪父母,因为我是子女。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份止于看客而已,想要“革命”还是要考虑到很多客观原因,这个责任和后果要看自己承不承担得起。
“道德的取舍是个人的事,不一定由逻辑管辖”,我们不能一律说“看客”都是麻木自私的,路见不平就一定要拔刀相助。我们都是看客,在网络发达的时代,不一定是当面看着些什么,或许是看到了一则什么新闻,一条朋友圈,这时可能我们做不了些什么,但是新时代的看客能否都多抱有热心的心怀,多关怀别人,让“看客”不再是像鲁迅笔下的冷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