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
带孩子嘴上说“不公平”,其实是想获得参与和制定规则的权利。给予他们适当的权利,比物质均等分配要重要得多。
倾听孩子说“你”和“他”时,要格外关注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如果他在同样的方面努力做到了,请你一定要表达肯定与认可。
家长听到孩子说“不”时,你可以问问自己:“孩子到底想说的“是’是什么?”解读了他的“是”,孩子的“不”就从对立变成合作了。
实践反思:经常在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小家伙会说“我再也不爱你了”。实际上,他们内心坚定不移的爱着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很爱我们,所以希望得到我们同等的爱,希望我们满足他们的需求。
总结
明知道想要什么却绕着弯子说的孩子,他们在被家长“听懂”的过程中,也懂得了家长的边界,知道不是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的,不管用什么方式表达,都是不可以的。这样会让孩子把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避免不必要的反复沟通。
不清楚想要什么的孩子,他们无意识的话外音被家长解读出来,会增加自我认知的意识,不断通过家长的“镜子”了解自己、核实自己、认同自己。这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感。
孩子的“不”只帮助他们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但“是”的解读却可以帮助他们看到行为积极的方向。家长与孩子反复练习,能教会孩子学会积极的表达,发展目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