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出现了四位君子,他们因门客云集而出名,又因为出身王公贵族,又叫“战国四公子”,分别是:
孟尝君:齐国 田文
平原君:赵国 赵胜
信陵君: 魏国 魏无忌
春申君:楚国 黄歇
战国的时代背景下,四大君子,算是诸侯国的高阶管理层。对上层,说保家卫国算不上,说逆历史潮流困兽犹斗呢,又过于绝对。但对下层来说,他们却有着共同的贡献就是:
给当时社会各类人士,提供了灵活就业的岗位,宽松不设限的晋升空间,给战国乱世中的人,能够有励志向上的希望,并由此诞生了不拘一格的人才和思想。
【名号来历】
孟尝君:史记说是谥号;也有说字孟,封地在尝邑。
平原君:因封地在平原。
信陵君:因封地在信陵。
春申君:据说也是因封地而得名,今上海的简称申,还有黄浦江别名黄歇浦,又称春申江,都跟他有关。
【生平及职位】
孟尝君:
齐威王的孙子,齐宣王和他父亲田婴是同父异母兄弟,也就是说齐宣王是他叔叔。
齐湣王时,被任用为齐相,后来因湣王灭了宋国骄傲了就想除掉他,他逃到魏国,被任用为魏相。
后齐湣王死了,齐襄王时,孟尝君在自己的封地薛地,是中立的,不属于哪个诸侯国,齐襄王有意笼络孟尝君。
孟尝君死后,几个儿子争爵位,齐、魏两国趁机灭了薛地,他也彻底绝后了。
平原君:
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
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被任用为赵相,但仕途起伏,三起三落,反复被罢免了又被复位。
平原君死后,子孙继承了爵位。赵国灭亡后,他的子孙也断绝了。
信陵君:
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信陵君的姐姐,是平原君夫人,所以他是平原君的小舅子。
魏安釐王因为信陵君的贤能,时时提防,不敢任用他。窃符救赵的事情发生后,信陵君就到了赵国。
魏国因为没了信陵君坐镇,受到秦国的进攻。魏王和信陵君和好,任用他为最高军事将领,打退了秦国后,魏王因为秦国的离间,又辞了信陵君的官。
这次信陵君为了打消魏王的疑心,就不上朝了,天天喝酒玩乐,结果一世英名和性命,都断送在酒杯里。后人不详。
春申君:
唯一一个非王室成员,他只是楚顷襄王的政要,和太子一起在秦国做过人质。
顷襄王死后,楚考烈王即位,任用他为楚相。
虽然春申君不是王室血脉,但王室却流着他的血脉。楚考烈王不能生育,他的儿子其实是春申君的,是他宠幸了李园妹妹有孕后,又献给了楚王,生下的孩子,被立为太子后即位,称楚幽王。
总结:除了春申君不是王室,其他三位都诸侯国君王旁系,都是辅佐君王的重要力量。在秦国的强权威胁下,他们用自己的凝聚起来的人才势力,支撑着自己所在的诸侯国与秦国周旋对抗。
【主要事迹典故】
孟尝君:
【鸡鸣狗盗】孟尝君门客的技能多样,有会狗盗的人,偷得狐白裘献给昭王的宠妃,让她帮着在秦昭王那里吹风放了孟尝君,也有会鸡鸣者,学鸡叫打开了城门,才成功逃出秦国。
【冯谖弹铗】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他在门下弹铗,要求提高伙食、交通、住宿标准,最后得偿所愿。当然,他也是对孟尝君最有贡献的门客。
【狡兔三窟】【焚券市义】【食客三千】都是冯谖和孟尝君之间的故事。
孟尝君要说贡献,还真是有争议。
按现在的说法,他算是个经理人,可以就职于不同的公司高管。
做齐相时,想联合韩、魏攻打秦国,后来被苏代说动,放弃了计划。
做魏相时,又联合秦、赵帮助燕国干败了老东家、自己的本家齐国。
所以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其评价并不高,认为他养士不管什么品性仁德,大多是乱法犯禁的人,造成了当地的民风凶暴。而孟尝君却不以为然,沾沾自喜。
个人认为,他做事做人,并没什么道义底限。
平原君:
【赵胜杀妾】以此彰显自己远离美色、重视贤能,由此招揽了更多人才。
【毛遂自荐】毛遂让平原君给他【锥处囊中】、【锋芒毕露】的机会,他以【三寸不烂之舌】帮助平原君促成了和楚国合纵抗秦的盟约谈判。
平原君算是能沾上“义”的一位君子,大义灭妾(虽然对女性过于残酷),使赵国与楚合纵抗秦,散尽家财救赵国邯郸之围。自始至终,都能有恒定的道义标准,并能以此标准约束自己。
信陵君:
【侯嬴抱关】信陵君对一个看城门的老头侯嬴礼待有加,在街市大庭广众之下,为信陵君建立起礼贤下士的人设。
【窃符救赵】侯嬴献计,暗中违背魏王的意思,偷了兵权虎符,与秦军对抗,解救了受秦攻击的赵国,也化解了魏国的潜在威胁。
《史记》评价之最高,全文以“公子”相称,因其宽厚礼贤下士,坐镇魏国,各诸侯国和秦国都不敢随意出兵侵犯。他在“四公子”中,无论是道义还是实力,都称得上是首位。
春申君:
【移花接木】说的就是在春申君和李园的设计下,将已经有了春申君孩子的李园妹妹,献给楚考烈王,并成功立为太子后继承王位。
春申君最高光的时刻,是发长文给秦昭王,陈述时局利弊,最终秦国放弃了联合韩、魏攻打楚国的计划,秦、楚结盟。又尽心保护太子,实际是他的儿子,在秦国做人质时能全身而退,继位楚王。
后来因为王室血脉的秘密,没有听谋士朱英建议先杀李园,后惨死在李园的手下,实在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结语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乱世中,人如何在危机中自处,如何顺应形势,做出有利的判断和贡献,是很难的。
四君子,虽然各有长短,毕生功过,也很难评说,但他们能够以己之力,积极地做出应对和努力,为社会下层有志之士,在水深火热中,打开一条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是值得点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