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著有《孟子》。
说到孟子,让人自然想起广为传诵的“孟母三迁”和“子不学,断机杼”等故事。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的学生的学生。如果论辈分,从孔子为儒家第一代算起,孟子是第五代。虽然辈分较晚,但他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后世尊为“亚圣”。
孟子一生以学习孔子学说为己任。从40岁起,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王道思想、仁政主张。尽管奔走呼号了几十年,却无果而终。于是,年事已高的孟子,回到鲁国后,集中精力写作了《孟子》七篇,把政治主张、哲学理论、教育纲领,传于后世。
《孟子》全方位展现了孔子的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涵盖了人性论、修养论、教育观、人生境界等方方面面,天地万物,仁义道德,性命祸福,无所不包。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孟子“道既通”,意思是,孟子完全学通了孔子思想,并发挥到了极致程度。东汉学者赵岐评价说:“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
曾经,我纳闷过,孟子为何能与孔子并驾齐驱,合称“孔孟之道”?《孟子》一书又怎能与《论语》并列为《四书》之一?后来,我才明白,孟子的一切荣耀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孟子是孔子儒学的嫡传代表,是亦步亦趋追随孔子的典范。他十分崇拜孔子,认为孔子是“生民所未有”,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他熟读《诗经》《书经》,精于现场辩论,在一问一答之间,使人茅塞顿开,连万乘之君也对他心存敬畏。他常以王者师自居,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尽管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始终未能实现,但他的仁政思想留给后世很多有益启迪。他还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对名家、农家、墨家的学说进行了猛烈抨击。显然,他的自信,是基于儒家学说,是从孔子那里得到的思想启发。
当我轻轻打开《孟子》,仿佛看见一位领路的智者,承载“法先王”的立意、“民贵君轻”的命题、“人性本善”的伦理,用博大的智慧和充满仁义礼智信的汉字,纵情吞吐出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还有许多经典格言与成语,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以及“拔苗助长”“缘木求鱼”“一曝十寒”等,依然鲜活在人们的口头和书面上。
时至今日,孟子不朽的思想以其弥久历新的馨香,在历史的风景线上依然灿烂,并且被一代一代人注释新的含义,成为苍茫史册中最动听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