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思考能力的启蒙核心包括两方面:
首先,孩子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其次,孩子要知道怎么想。
锻炼“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思考,是认知的认知。发展元认知,首先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现在的问题出在哪里”,然后才能进一步让孩子明白“我怎么去解决问题”。元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展示思考路径
适合1~3岁的孩子,这个阶段,主要有父母主导,我们首先界定问题,陈述事实就是界定问题,让孩子明白“我哪里做得不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他不直接求助,而是会意识到“我先想想自己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我要是你的话,我可能会怎么做”。但最终还是应该要求孩子自己去尝试,去完成。这样他的成就感绝对比父母包办代替要高得多,渐渐地会明白“父母展示的思考路径是有用的,有帮助的”。父母聪明的帮助永远是“先动口后动手”。而先动口的前提,是父母先有动脑。
2、讨论学习策略
适合2·5~4岁的孩子,在孩子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展示思考路径的基础上,可以开始和孩子讨论学习策略。
和孩子讨论的模式是:我们先陈述事实,界定问题,;然后通过提问来引发思考,如:可以怎么做呢,我们如何改变呢,最后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先·······再·······”重点让孩子明白:办法总比困难多。
3、锻炼复盘能力
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孩子已经知道自己的思考路径和如何讨论学习策略以后,要更侧重于锻炼孩子的思维灵活性。多用一些假设如“如果再重新再做一遍,我们可以做的有什么不同?”复盘能力的关键是让孩子明白:成功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种,无论成功和失败,我们永远有进步的空间。
复盘能力的提问方式是:陈式事实,即界定问题;然后提问引发思考,即用开放式的问题来引发思考;最后和孩子一起讨论不一样的方法。
思考能力发展的6大阶段
1、锻炼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即复述、回忆、提供基本事实类信息能力,多用什么时候、如何、什么、多少、告诉我、发现等,提出让孩子澄清内容信息的问题。以《小红帽》为例列举读绘本时锻炼记忆能力所提的问题:
小红帽要见谁?小红帽手里提的篮子里有什么?她穿了什么样的衣服?
2、锻炼理解能力
它比记忆能力更高阶一点点,不仅是字面上的背诵,还需要孩子抓住关键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去了解事情的真实意思。多使用解释、描述、猜测、预测、发现等提出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回答的问题。如日常生活中常说:“猜一猜这个人是谁?解释一下水和雪的区别?描述一下我们刚刚是怎么做的?”
以《小红帽》为例:
为什么小红帽需要走过森林?大灰狼为什么要穿上奶奶的衣服?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什么?
3、锻炼应用能力
即通过初步的融会贯通,可以把其他场合学到的类似的知识和新场景、新信息联系起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多使用鼓励孩子联系新旧知识的词汇:展示给我看、告诉我、检查等。
如果小红帽是和朋友一起去看外婆,会发生什么?
森林里很黑,还有什么情况下是黑的?
小红帽是走着穿过森林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到外婆家?
4、锻炼分析能力
即把已知的整块信息拆解成多个部分,重新组装这些小部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分析能力就好像是“肢解”。当我们要支撑自己的某个观点时,绝对不是大段引用某本书的某个章节,而是A书里我想到某个论点,B书里我又想到某个论点,C书里我又想到某个论点,然后把这3个小观点综合起来,来支撑我的观点,这就是分析能力。
多使用鼓励孩子将问题拆解的语句和词汇:最大区别是什么,分析、讨论、解释、比较等。
日常提问:告诉我,树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比较一下这两辆车,他们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如果重新做一遍会怎样?
复盘也是让孩子重新审视问题,用他已有的知识重新组装,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以《小红帽》为例:如果你是小红帽,你做得会和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独自走过小树林很危险?狼外婆和真正的外婆有什么不同?
5、锻炼评估能力
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已有的信息或观点进行评价、推断、决定。
多使用:评估、量化,对还是错,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日常提问:如果你有一双翅膀,会发生什么?我们今天去图书馆还是明天去,哪个更好?
以《小红帽》为例:你觉得大灰狼欺骗小红帽这样做对吗?关键是让孩子说出原因。
你对小红帽的行为,提出哪些建议?
6、锻炼创作能力
即将新旧知识结合,然后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并且重新输出的过程。多使用不同媒体进行展示。如把今天去公园的经历画出来,用玩偶把绘本表演出来。
这6大能力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当我们脑子里有这6大发展阶段时,就可以更敏锐的观察孩子,如“这说明他的理解能力到位了,这句话说明他的分析能力不错。”当我们明白孩子到了怎样的阶段,在能能更好的进行引导。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孩子不会只停留在某一个思考能力阶段,孩子在不同场景或问题下,思考能力会有所不同,父母有全局把握,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