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博望侯既以通西域尊贵,其吏士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天子为其绝远,非人所乐往,听其言,〔师古曰:凡人皆不乐去,故有自请为使者即听而遣之。为,于伪翻。乐,音洛。使,疏吏翻;下同。〕
予节,募吏民,毋问所从来,〔师古曰:不为限禁远近,虽家人私隶并许应募。予,读曰与。〕
为具备人众遣之,〔为,于伪翻;下同。〕
以广其道。来还,不能毋侵盗币物及使失指,〔师古曰:乖天子指意。〕
天子为其习之,辄覆按致重罪,以激怒令赎,〔师古曰:言其串习,不以为难,必当更求充使,令立功以赎罪。〕
复求使,使端无穷,而轻犯法。〔复,扶又翻。使,疏吏翻;下同。〕
其吏卒亦辄复盛推外国所有,言大者予节,言小者为副,〔予,读曰与。〕
故妄言无行之徒皆争效之。〔行,下孟翻。〕
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赍物,〔师古曰:言所赍官物,窃自用之,同于私物。〕
欲贱市以私其利。〔师古曰:所市之物得利多,故不尽入官也。〕
外国亦厌汉使,人人有言轻重,〔服虔曰:汉使言于外国,人人轻重不实。〕
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师古曰:令其困苦也。度,徒洛翻。〕
汉使乏绝,积怨至相攻击。而楼兰、车师,小国当空道,〔汉出西域有两道,南道从楼兰,北道从车师,故二国当汉使空道。师古曰:空,即孔也。〕
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奇兵又时遮击之。使者争言西域皆有城邑,兵弱易击。〔易,以豉翻。〕
于是天子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将万五千骑出九原二千余里,至浮沮井而还;〔浮沮,匈奴中井名。出军时,期贺至浮沮井,故以为将军之号。下匈河将军,其义类此。沮,子余翻。〕
匈河将军赵破奴将万余骑出令居数千里,至匈河水而还;〔臣瓒曰:匈奴河水,去令居千里。〕
以斥逐匈奴,不使遮汉使,皆不见匈奴一人。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应劭曰:敦,大也。煌,盛也。张掖,张国臂掖也。敦,音屯。张掖,昆邪王所居地,唐为甘州。敦煌,唐为沙州。考异曰:汉书武纪:“元狩二年,浑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分置张掖、敦煌郡。”而地理志云:“张掖、酒泉郡,太初元年开;武威郡,太初四年开;敦煌郡,后元元年分酒泉置。”今从武纪。〕
徙民以实之。
[7] 博望侯张骞因出使西域而获得尊贵的地位之后,他的部下争相上书朝廷,陈说外国的奇异之事和利害关系,要求出使。汉武帝因西域道路极为遥远,一般人不愿前往,所以听从所请,赐给符节,准许招募官吏百姓,不问出身,为他们治装配备人员后派出,以扩大出使的道路。这些人返回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偷盗礼品财物或违背朝廷旨意的现象。汉武帝因他们熟习出使之事,所以治以重罪,以激怒他们,让他们立功赎罪,再次请求出使。这些人反复出使外国,而对犯法之事看得很轻。使臣的随从官吏和士卒也每每盛赞外国事物,会说的被赐予正使符节,不大会说的就封为副使。因此,很多浮夸而无品行的人都争相效法。这些出使外国的人都是贫家子弟,他们将所带的国家财物据为私有,打算贱卖后私吞利益。西域各国也厌恶每个汉使所说之事轻重不一,估计汉朝军队路远难至,就拒绝为汉使提供食物,给他们制造困难。汉使在缺崐乏粮食供应的情况下,常常积怨,甚至和各国相互攻击。楼兰、车师两个小国,地处汉朝通往西域的通道上,攻击汉使。王恢等尤其厉害,匈奴军队也时常阻拦袭击汉使。使臣们争相报告朝廷,说西域各国都有城镇,兵力单弱,容易攻击。于是,汉武帝派浮沮将军公孙驾率骑兵一万五千人从九原出塞二千余里,至浮沮井而还,又派匈河将军赵破奴率骑兵一万余人从令居出塞数千里,至匈河水而还,目的是为了驱逐匈奴,让汉使不受阻拦,但没有遇到一个匈奴人。于是分割武威、酒泉二郡土地,增设张掖、敦煌二郡,迁徙内地民众充实该地。
[8]是岁,齐相卜式为御史大夫。式既在位,乃言“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器,苦恶〔如淳曰:“苦”或作“盬”,盬,不攻严也。臣瓒曰:谓作铁器民患苦其不好也。师古曰:二说非也。盐既味苦,器又脆恶,故总云苦恶也。余谓盐器,则官与牢盆是也;铁器,则官铸铁器是也。苦恶,专指盐铁器而言,如说未可厚非。〕
价贵,或强令民买之;而船有算,〔船算及盐铁器,并见上卷四年,强,其两翻。〕
商者少,物贵。”〔少,诗沼翻。〕
上由是不悦卜式。
[8]该年,齐相卜式升任御史大夫。卜式到任后,言道:“各郡、国对盐铁由官府专营多感不便,官府专营的盐铁产品质次价高,有时还强迫百姓购买,船只也要交纳算赋,所以经商的人少,物价昂贵。”汉武帝因此不再喜欢卜式。
[9]初,司马相如病且死,有遗书,颂功德,言符瑞,劝上封泰山。上感其言,会得宝鼎,上乃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而诸方士又言:“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汉书作“古不死之名”。〕
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上,时掌翻。师古曰:稍,渐也。〕
上于是乃令诸儒采尚书、周官、王制之文,草封禅仪,数年不成。上以问左内史儿宽,宽曰:“封泰山,禅梁父,昭姓考瑞,帝王之盛节也;〔父,音甫。〕
然享荐之义,不着于经。〔师古曰:封禅之享荐也,以非常礼,故经无其文。着,竹翻。〕
臣以为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只,〔李奇曰:祛,开散;合,闭也;开闭于天地也。祛,丘居翻。〕
唯圣主所由,制定其当,〔师古曰:当,犹中也。〕
非群臣之所能列。今将举大事,优游数年,使群臣得人人自尽,〔师古曰:所言不同,各有执见也。〕
终莫能成。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师古曰:言振扬德音,如金玉之声也。〕
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上乃自制仪,颇采儒术以文之。上为封禅祠器,以示群儒,或曰“不与古同”,于是尽罢诸儒不用。上又以古者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
[9]当初,司马相如病重将死,临终时留下遗书,称颂汉武帝的功德,并谈及祥瑞之事,劝汉武帝到泰山封禅祭祀天地。汉武帝深受感动,适逢获得宝鼎,他便与公卿大臣和儒生们商议封禅之事。天子封禅泰山,是极为少见的事,又久未兴行,没有人懂得它的礼仪。方士们认为:“封禅的意义就是不死。黄帝以前的君主,封禅都招来怪物,以与神灵相通,而秦始皇就未能在泰山顶上祭天。陛下如一定要登泰山。应缓缓前进,如无风雨,就可以登上泰山山顶举行祭天大典了。”于是,汉武帝命儒生们采用《尚书》、《周官》、《王制》等书的记载,草拟封禅的礼仪。但数年之后,还未拟出。汉武帝询问左内史宽的意见,宽说:“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显扬祖先的姓氏,考求上天的瑞应,是帝王的盛典,但献礼的仪式,经书中却无记载。我认为,封禅典礼的完成,意味着同天地神灵的联系,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制定适当的礼仪,而非臣下所能拟就。如今将要举行大典,已经拖了数年时间,使群臣人人各自尽了全力,却始终未能拟出。只有天子才能掌握中正平和的最高原则,综合条理各种头绪,发出金玉般的声音,以顺利促成这一天下最大的庆典,作为万世遵奉的法则。”于是汉武帝自定礼仪,多采用儒家学说加以修饰。又制作封禅用的祭器,拿给儒生们观看,有的儒生说:“与古代的不一样。”于是汉武帝将儒生一律罢斥不用。又按着古代的作法,首先振奋军威,用酒食飨众,然后举行封禅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