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以势不可挡的姿态纵横在文字材料写作中,各类材料的语句看似严谨规范,却缺乏灵动与温度,观点看似全面深刻,却没有真情实感和独特见解。正确看待AI适用范围,其绝非是写作的替代者,而是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工具。
要有“对话感”。写作就是写思想、写观点、写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禁止什么都需要旗帜鲜明得亮出来,就像两个人面对面交流一样,要做到有鲜明的立场。仔细读读AI生成文本,就会发现一股“工业感”扑面而来,这往往源于机械的词汇堆砌和程式化逻辑,而真正的“对话感”不在于案例堆叠,在于语言温度与思想厚度的交织,写材料就像绣花,得靠人一针一线地琢磨。
要有“呼吸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短、实、新”的文风,“文到高处,言少而意多”,减少不必要的层次,删掉可有可无的字句,直击重点,用最简练的话把意思表达到位,让专家看了不觉得浅,老百姓看了不觉得深,基层干部看了可付诸实施。不能像AI一样卖弄文字、故弄玄虚,要多在具体工作、具体项目、具体数据上下笔,善于用大众语言、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来写作,让文章鲜活起来,充满生命力,而不是干瘪空洞、毫无生气。
要有“指纹感”。写材料不是切豆腐,而是像老支书调解邻里矛盾,既要讲政策条文,更要看家长里短。当AI生成的文本铺天盖地时,更要守护“带着手温”的印记,或许是走访笔记边角处的速写涂鸦,也可能是深夜改稿时滴落的汗水渍。打动人心的是柴米油盐里的真实,而非算法推演的完美话术。这就要熟知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当前工作的重点、难点、进展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得提出对策建议,把写作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式,吹散“AI味儿”十足的文风,让文章更有“指纹感”。
技术如快刀,能斩断低效之藤蔓、写作似绣花针,需细细勾勒纹路。防止“AI味儿”泛滥的关键,不在于抵制技术进步,而在于守住写作的温度。